TOP

肾脏为啥会“长石头”,和日常习惯有关吗

2025-07-25 09: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肾脏里的“石头”不是一天长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肾脏里的结石,医学上叫“肾结石”,就像“肾脏里长了小石子”,小的只有沙子大(几毫米),大的能有鸡蛋那么大(几厘米)。这些石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尿液里的“杂质”(比如草酸钙、尿酸盐)在肾脏里“慢慢沉淀、聚集”形成的,就像“水壶用久了会结水垢”,肾脏用久了,尿液里的杂质也可能结成“石垢”。

中医称肾结石为“石淋”,认为是“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泌尿外科则认为,肾结石是“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过高,超过溶解度,析出结晶并逐渐长大”。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肾结石的形成都和“日常习惯”密切相关——饮食习惯、喝水多少、运动频率,都可能影响结石的生长速度。

二、中医怎么看肾结石?“湿热”和“气滞”是两大诱因,都和习惯有关

中医认为,肾结石的形成主要和“体内环境失衡”有关,而这种失衡大多是不良习惯导致的:

1.“湿热下注”:吃出来的“结石温床”

中医说的“湿热”,简单理解就是“体内有多余的热气和湿气”。长期吃辛辣、油炸、肥腻食物(比如火锅、烧烤、动物内脏),会让体内“热气”增多;久坐不动、不爱出汗,会让“湿气”堆积。湿热在肾脏和膀胱积聚,就像“把尿液放在闷热的环境里”,水分蒸发快,杂质容易沉淀,慢慢形成结石。

这类人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发黄”,这就是“湿热”的典型表现,也是结石形成的“预警信号”。

2.“气滞血瘀”:憋出来的“结石土壤”

“气滞”就是气的运行不畅(比如长期憋尿、情绪压抑),“血瘀”是血液运行受阻。气和血都不畅,会导致肾脏“气血瘀滞”,尿液流动变慢(就像“水流慢的地方容易沉积泥沙”),杂质在肾脏的“角落”(肾盂、肾盏)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中医认为,长期情绪紧张、压力大的人,容易“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肾脏气血运行,增加结石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久坐办公室、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得肾结石。

三、泌尿外科视角:哪些日常习惯会让肾脏“长石头”?这五个习惯最危险

从现代医学来看,肾结石的形成有明确的“习惯诱因”,以下五个习惯会让尿液里的“杂质”增多、溶解度下降,加速结石生长:

1.喝水太少:尿液浓缩,杂质容易沉淀

正常人每天需要喝1500-2000毫升水(约7-8杯),才能让尿液保持“稀释状态”(像淡茶水)。如果每天喝水少于1000毫升,尿液会浓缩(像浓茶水甚至啤酒色),其中的草酸钙、尿酸等杂质浓度升高,就像“盐水蒸发后会析出盐粒”,尿液浓缩后,杂质也会析出结晶,慢慢形成结石。

2.吃太多“高草酸食物”:草酸钙结石的“主要原料”

约70%的肾结石是“草酸钙结石”,而草酸主要来自食物。长期大量吃高草酸食物(比如菠菜、苋菜、巧克力、坚果),会让尿液中草酸含量升高,和钙结合后形成“草酸钙结晶”(不溶于水),沉积在肾脏里。

比如菠菜,每100克含草酸高达600毫克,如果每天吃半斤菠菜,又不多喝水,尿液中的草酸很容易超标,为结石形成提供“充足原料”。

3.动物蛋白吃太多:尿酸升高,催生“尿酸结石”

过量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海鲜,会让体内尿酸生成增多(这些食物富含嘌呤,代谢后产生尿酸)。尿酸在尿液中浓度过高,会形成“尿酸结晶”,进而长成“尿酸结石”(约占肾结石的10%)。

这类人往往伴有“高尿酸血症”(血尿酸>420μmol/L),尿液偏酸性(pH值<5.5),更利于尿酸结晶析出。

4.久坐不动:尿液流动慢,结晶难排出

久坐时,肾脏和输尿管的位置相对固定,尿液流动速度变慢(就像“河流流速慢,泥沙易沉积”),已经形成的微小结晶(像“细沙”)不能随尿液排出,在肾脏里“越聚越大”,最终长成结石。

泌尿外科观察发现: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比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的人,肾结石发病率是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者的2倍。

5.常喝“高糖饮料”:加速结石形成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奶茶、果汁饮料(含糖量高),会让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的含量升高——高糖会促进钙的排泄(尿液中钙增多),碳酸会影响钙的吸收(间接增加草酸吸收),这些都会加速结石形成。

研究显示:每天喝1瓶(500ml)含糖饮料的人,肾结石风险比不喝的人高23%,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四、哪些人容易被肾结石“盯上”?有这些习惯的人要警惕

肾结石不是“随机发生”的,有这些习惯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得结石的概率比普通人高3-5倍:

-每天喝水<1000ml,且不爱喝白开水(用饮料代替)。

-每周吃3次以上动物内脏、海鲜、火锅、烧烤。

-每天久坐>8小时,几乎不运动(走路都很少)。

-有“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糖尿病”(这些疾病会影响尿液成分)。

-家族中有肾结石患者(遗传因素会让肾脏对杂质的“清除能力”较弱)。

五、中医教你“防结石”:从“调理体质”入手,改变三个习惯

中医预防肾结石,重点是“改善体内环境”,让肾脏不适合结石生长,这三个习惯要养成:

1.喝“清热利湿茶”,减少体内“湿热”

用“玉米须15克+金钱草10克”煮水喝(煮15分钟,代茶饮),玉米须能“利水消肿”,金钱草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两者搭配能帮助肾脏排出多余的湿热和杂质,降低结石形成风险。适合久坐、易上火的人,每天喝1杯即可(别过量,以免利尿太多)。

2.按揉“肾俞穴”和“三阴交”,促进气血运行

-肾俞穴:在腰部(肚脐水平线与脊柱交点旁开2指),每天用手掌顺时针按揉2分钟(有酸胀感),能“补肾气、促代谢”,增强肾脏功能。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每天按揉2分钟,能“健脾利湿、调气血”,减少湿热堆积。

这两个穴位配合按揉,能改善肾脏的气血和代谢,让尿液流动更顺畅。

3.少吃“湿热食物”,多吃“排石食物”

-少吃:辛辣(辣椒、花椒)、油炸(炸鸡、薯条)、高嘌呤(动物内脏、海鲜)食物,这些会加重湿热。

-多吃:赤小豆(利湿)、冬瓜(利尿)、黑木耳(含植物胶原,能吸附杂质)、猕猴桃(含维生素C,减少草酸沉积),这些食物能帮助肾脏“清理杂质”。

六、泌尿外科建议:从“改变排尿和运动习惯”入手,科学防结石

泌尿外科预防肾结石,更注重“减少尿液中杂质浓度”和“促进结晶排出”,这三个方法要牢记:

1.喝够水,且“喝对水”

每天喝1500-2000ml白开水(不是饮料),分次喝(早上起床喝300ml,上午10点喝300ml,下午3点喝400ml,晚上8点前喝400ml),别一次灌太多(会增加肾脏负担)。

喝水后尿液颜色应是“淡黄色”(像泡淡了的茶水),如果是深黄色,说明没喝够,需要再加量。

2.每天运动30分钟,尤其是“跳跃类运动”

运动能促进尿液流动,帮助微小结晶排出(就像“晃动水壶,水垢不容易沉积”)。推荐跳绳、跳台阶、快走(每天30分钟),跳跃时肾脏轻微震动,能让附着在肾壁上的微小结晶“脱落”,随尿液排出。

久坐族每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伸懒腰、踮脚尖),也能减少结晶沉积。

3.别憋尿,保持“规律排尿”

有尿意时及时排尿(别等憋得难受再去),让尿液“及时冲走”肾脏里的微小结晶(就像“及时倒掉洗菜水,碗不容易结垢”)。憋尿会让尿液在肾脏里停留太久,结晶有更多时间聚集长大。

七、总结:肾结石是“习惯病”,改对习惯就能“防住”

肾结石的形成,就像“种庄稼”——不良习惯是“种子”(高草酸食物、少喝水),肾脏环境是“土壤”(湿热、气滞),时间是“肥料”,三者结合,结石就会长出来。

不管是中医的“清热利湿、调畅气血”,还是泌尿外科的“多喝水、多运动、控饮食”,核心都是“改变习惯”:喝够水、少吃高风险食物、多运动、不憋尿。做到这些,肾脏里的“结石土壤”就会变成“健康土壤”,结石自然难以形成。

记住:肾结石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从今天开始改变习惯,就能让肾脏远离结石的困扰。

(徐慧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