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憋尿太久,身体会悄悄“记仇”吗

2025-07-22 10: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憋尿这事儿,身体其实“很抗拒”

中医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就像“储水的容器”,负责储存尿液,通过气化功能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膀胱里尿液达到300-400毫升时,身体会发出“排尿信号”(小腹有点胀),这是提醒该“排空容器”了。

而憋尿,就是强行“违反信号”,让膀胱过度充盈(超过500毫升)。泌尿外科医生常说:“偶尔憋一次问题不大,但长期憋尿,身体会悄悄‘记仇’,从膀胱到肾脏,都可能留下‘后遗症’。”就像气球被吹太满会变松,膀胱长期憋尿也会“弹性下降”,甚至影响全身功能。

二、中医怎么看憋尿?“气化失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医讲究“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憋尿不仅伤膀胱,还会影响其他脏腑,具体有三个层面:

1.膀胱“气化不利”,尿液排不干净

中医说的“气化”,简单说就是膀胱“开合功能”。憋尿时,膀胱被迫过度扩张,“开”的功能被抑制,时间久了,气化功能会变弱(就像门轴生锈,开关不灵活),导致“排尿不畅”——尿完总觉得没排净,残余尿液留在膀胱里(正常残余尿<50毫升,长期憋尿者可能达100毫升以上)。

残余尿多了,膀胱就成了“细菌培养基”,容易引发“湿热下注”(尿频、尿急、尿痛),这就是中医说的“淋证”,也是泌尿外科常见的“尿路感染”。

2.影响“肾气”,可能导致腰酸乏力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问题会“连累肾”。长期憋尿,膀胱过度充盈会压迫肾脏,影响肾脏“主水”功能(过滤尿液、重吸收水分),中医称为“肾气受损”。肾气不足的人,会出现腰酸、乏力、夜尿增多(晚上总起夜),严重的还会让“肾精”受损,影响整体体质。

3.扰乱“气机”,让人烦躁、腹胀

中医认为“气行则水行”,憋尿会导致“气机阻滞”(气的运行不畅)。气堵在小腹,会出现腹胀、小腹坠胀;气往上冲,可能让人烦躁、胸闷(就像心里憋着一股气没处发)。这也是为什么憋尿久了,人会觉得“坐立不安、情绪烦躁”。

三、泌尿外科视角:憋尿对身体的“物理伤害”更直接

从现代医学来看,憋尿是对泌尿系统的“机械性损伤”,就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会变松”,膀胱和尿道的结构功能会受到实实在在的影响:

1.膀胱肌肉“疲劳受损”,收缩力下降

膀胱壁的肌肉(逼尿肌)像“弹性橡皮筋”,平时能收缩自如(排尿时收缩,排空后放松)。长期憋尿(膀胱内压超过40厘米水柱),逼尿肌会持续处于拉伸状态,就像橡皮筋被拉长几小时不松开,弹性会慢慢变差——收缩力下降,导致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射程变短),甚至“尿潴留”(想尿但尿不出来,需要插尿管)。

2.尿道括约肌“失灵”,可能漏尿

尿道和膀胱连接处有个“尿道括约肌”,像“水龙头开关”,平时紧闭(不让尿液漏出),排尿时打开。憋尿太久,括约肌会因过度压迫而“反应迟钝”——该关时关不紧(咳嗽、大笑时漏尿,医学叫“压力性尿失禁”),该开时开不全(排尿不畅)。

尤其是女性(尿道短,括约肌力量较弱)和老年人(肌肉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泌尿外科门诊中,20%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有长期憋尿史。

3.尿液反流伤肾脏,可能引发肾炎

膀胱过度充盈时,尿液可能“逆流”回输尿管(正常情况下尿液只能从肾脏→输尿管→膀胱,不能倒流),就像“水库水位太高,水从大坝倒灌回上游”。反流的尿液会带着细菌进入肾脏,引发“肾盂肾炎”(腰痛、发烧、血尿),反复感染还可能导致“肾瘢痕”,影响肾功能(严重的会导致慢性肾衰竭)。

泌尿外科曾接诊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因工作常憋尿),因“高烧、腰痛”就诊,检查发现是“急性肾盂肾炎”,肾内已有瘢痕,医生说:“这和他长期憋尿导致尿液反流有直接关系。”

四、多久算“憋尿太久”?身体发出的“三个信号”要重视

不是“有尿意不排就是憋尿”,偶尔因特殊情况(比如开会、考试)憋10-20分钟,对身体影响不大。但出现这些情况,说明“憋太久了”,必须立刻排尿:

1.小腹明显胀痛,有“压迫感”

膀胱内尿液超过500毫升时,小腹会鼓起(能摸到一个硬包),出现明显胀痛,这是身体的“紧急信号”——提示膀胱已达“最大安全容量”,再憋可能损伤肌肉。

2.尿意变得“模糊”,甚至没那么想尿了

憋尿超过1小时,膀胱过度充盈会“麻痹”膀胱壁的神经(就像手脚压久了会麻木),尿意反而变弱(不是不憋了,是神经“反应迟钝”了),这时候即使排尿,也可能排不干净(残余尿增多)。

3.排尿时尿线细、射程近,有“无力感”

憋尿太久后,第一次排尿会感觉“尿得慢、尿线细、射程近”(像“滴水的水龙头”),这是逼尿肌疲劳的表现,说明肌肉已经受到轻微损伤,需要几小时才能恢复。

五、这些情况憋尿,风险比平时高10倍,千万别试

普通人偶尔憋尿影响不大,但在这些情况下憋尿,对身体的伤害会“加倍”,甚至可能引发急症:

1.怀孕期女性憋尿:易引发尿失禁和尿路感染

孕妇的子宫本来就压迫膀胱,憋尿会让膀胱压力更大,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更容易受损,产后出现尿失禁的风险增加3倍;同时,孕妇免疫力相对较低,憋尿导致的尿路感染可能“上行影响胎儿”(尤其是孕早期)。

2.前列腺增生患者憋尿:可能“尿不出来”

男性40岁后前列腺易增生(像“变大的垫子”压迫尿道),本就排尿不畅。憋尿会让膀胱过度充盈,加上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可能导致“急性尿潴留”(突然尿不出来,小腹剧痛),必须急诊插尿管才能解决。

3.尿路感染/结石患者憋尿:加重病情

有尿路感染的人,憋尿会让细菌大量繁殖,炎症加重(可能从膀胱炎变成肾盂肾炎);有尿路结石的人,憋尿时尿液流动慢,结石可能“卡住尿道”,引发剧烈疼痛(肾绞痛)。

4.剧烈运动前憋尿:可能诱发“运动性血尿”

运动(尤其是跑步、跳跃)时,膀胱内的尿液会像“小石子”一样撞击膀胱壁,憋尿时膀胱充盈,这种撞击更剧烈,可能导致膀胱黏膜受损出血(运动性血尿),出现“尿色发红”。

六、憋了很久,该怎么“科学排尿”?别猛排,要“慢慢来”

憋尿太久后,千万别“猛地一下排光”,正确做法是“缓慢排尿、分步排空”,减少对膀胱和肾脏的损伤:

1.先“小幅度活动”,让膀胱适应

憋尿后先站起来,在原地慢慢走2-3分钟(别快走、别弯腰),让膀胱和腹部肌肉适应“压力变化”,再去厕所,避免突然排尿导致血压下降(头晕、眼前发黑)。

2.排尿时“分两次排”,减少残余尿

第一次先排一部分(约2/3),停顿10秒(让膀胱肌肉稍微放松),再排剩下的,这样能减少残余尿(比一次排光减少50%的残余尿),保护逼尿肌。

3.排完尿后“多喝水”,冲洗尿道

憋尿后尿道可能有少量细菌,排尿后喝200-300毫升温水(别喝太冰的),能通过尿液冲洗尿道,减少感染风险,就像“用清水冲干净管道”。

七、中医教你“护膀胱”:三个简单方法,减少憋尿伤害

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平时做好这三件事,能增强膀胱功能,减少憋尿的伤害:

1.按揉“中极穴”:增强膀胱气化功能

中极穴在肚脐下4寸(约5指宽),是膀胱的“募穴”(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每天睡前用手掌顺时针按揉3分钟(力度适中,有酸胀感即可),能促进膀胱气化,增强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

2.喝“薏米赤小豆茶”:清热利湿,防尿路感染

薏米和赤小豆(各15克)煮水喝(煮30分钟,代茶饮),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能帮助膀胱排出湿热(减少细菌滋生),尤其适合容易尿路感染、久坐的人(比如上班族、司机)。

3.练“提肛运动”:增强尿道括约肌力量

提肛运动(收缩肛门和会阴部肌肉,保持3秒,放松3秒,每次做10组)能锻炼盆底肌(包括尿道括约肌),增强膀胱的“关闭功能”,减少漏尿风险。每天练2次(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坚持1个月就能见效。

八、泌尿外科建议:日常护膀胱,从“不憋尿”开始

保护泌尿系统,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有尿就排”,结合这些习惯,能让膀胱更健康:

1.每天喝够水,别“因怕憋尿而少喝水”

很多人怕频繁上厕所而少喝水(每天<1000毫升),这反而会让尿液浓缩(像“浓茶水”),刺激膀胱和尿道,增加结石和感染风险。正确做法: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约7-8杯),均匀饮用(别一口气灌500毫升),让尿液保持淡黄色(像“淡茶水”)。

2.久坐族“定时排尿”,别等憋急了才去

上班族、司机等久坐人群,最好“每1-2小时去一次厕所”(即使没强烈尿意),让膀胱保持“半充盈”状态(尿液300毫升左右),避免过度扩张。可以设手机闹钟提醒,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3.排尿时“别分心”,一次排干净

很多人排尿时看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排尿中断”(尿到一半停下),增加残余尿。建议排尿时专注(不看手机、不聊天),尽量一次排净(感觉膀胱空了,再等10秒,确认没尿了再起身)。

总结:憋尿是身体“不喜欢的事”,别让它悄悄“记仇”

无论是中医说的“气化失常、肾气受损”,还是泌尿外科讲的“膀胱肌肉损伤、尿路感染”,都说明:憋尿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而且会“慢慢积累”。

偶尔憋尿没问题,但长期憋尿(每周超过3次,每次>30分钟)会让身体悄悄“记仇”,等出现尿频、尿急、腰痛时,可能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保护膀胱,从“有尿就排”开始,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健康习惯——毕竟,身体舒服了,生活才能更轻松。

(徐慧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