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里的 “小石头”,也就是肾结石,听起来像个小麻烦,却可能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这些看似坚硬的 “不速之客” 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脱不了干系。作为中医药医院泌尿外科的护士,接下来就用轻松通俗的方式,聊聊肾结石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哪些习惯在悄悄 “帮倒忙”。
一、肾结石,不是一天 “长” 成的
肾结石的形成,就像自然界中石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 “沉积” 与 “结晶” 过程。尿液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代谢废物,比如钙、草酸、尿酸等,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能溶解在尿液中,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当尿液中的某些成分浓度过高,或者尿液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时,这些物质就会像水中的盐结晶一样,慢慢沉淀下来,先是形成微小的结晶,随着时间推移,结晶逐渐聚集、变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肾结石。
从中医角度看,肾结石属于 “石淋” 范畴,多与 “湿热蕴结” 有关。湿热在体内积聚,煎熬尿液,导致尿液中的杂质凝结成石。就像熬制中药时,水分逐渐蒸发,药液中的成分会慢慢沉淀下来一样,体内湿热过盛,也会让尿液中的物质更容易凝结成石。
二、喝水太少,给结石 “创造” 机会
水是尿液的 “稀释剂”,足够的水分能让尿液保持一定的体积和流动性,帮助溶解其中的矿物质和代谢废物,减少结晶沉淀的机会。但很多人没有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要么等到口渴了才喝水,要么一天下来喝不了几杯水,这就给结石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当喝水不足时,尿液会浓缩,其中的矿物质和代谢废物浓度升高,就像一杯浓盐水更容易析出盐粒一样,浓缩的尿液也更容易让各种成分结晶沉淀。长期如此,结晶越积越多,就可能形成肾结石。中医认为 “水液不足,湿热易生”,喝水少会导致体内津液不足,湿热内生,加速结石的形成。
尤其在炎热的天气里,或者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的人,出汗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尿液浓缩的情况会更严重,结石形成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三、饮食不合理,结石的 “助推器”
饮食是影响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就像给结石的形成 “添柴加火”。
喜欢吃高草酸食物就是其中之一。草酸是尿液中常见的成分,与钙结合后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这是肾结石中最常见的一种。菠菜、苋菜、竹笋、巧克力、坚果等食物中草酸含量较高,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会使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形成风险。
高嘌呤饮食也会 “帮倒忙”。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食物富含嘌呤,人体代谢后会产生尿酸。当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容易形成尿酸结石。同时,尿酸升高还可能影响钙的代谢,间接促进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此外,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使尿液中钙的含量增多,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原料。而蛋白质摄入过多,尤其是动物蛋白,也会导致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的含量增加,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四、久坐不动,让结石 “赖” 在肾脏里
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这种习惯也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久坐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尿液在肾脏和膀胱中停留的时间延长,给了结晶沉淀和聚集的机会。就像河流流速变慢时,水中的泥沙更容易沉积下来一样,尿液流动缓慢,其中的矿物质也更容易沉淀形成结石。
从中医角度看,久坐会导致 “气血瘀滞”,影响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肾脏的 “气化” 功能减弱,无法正常推动尿液排出,尿液中的杂质就容易滞留,逐渐形成结石。而且,久坐还会减少出汗和排尿,间接导致尿液浓缩,进一步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五、憋尿,结石的 “温床”
憋尿是很多人都有的坏习惯,无论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还是冬天怕冷不想起夜,长期憋尿都会对泌尿系统造成伤害,也会促进肾结石的形成。
尿液在膀胱中长时间停留,会导致尿液浓缩,其中的矿物质和代谢废物更容易结晶沉淀。同时,憋尿还可能导致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回肾脏,将膀胱内的细菌和结晶带入肾脏,增加肾脏感染和结石形成的风险。
中医认为 “憋尿伤肾”,尿液属于 “津液” 的一部分,长期憋尿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湿热积聚在膀胱和肾脏,为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就像池塘里的水长期不流动会变浑浊、产生沉淀一样,憋尿也会让尿液在体内 “ stagnate”,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
六、肥胖和代谢问题,结石的 “隐形推手”
肥胖不仅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还与肾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肥胖人群体内的代谢容易出现紊乱,比如胰岛素抵抗,这会导致尿液中钙、草酸的排泄增加,同时尿酸的生成也会增多,这些都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此外,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高钙尿症等,也会让尿液中的某些成分浓度异常升高,成为结石形成的 “隐形推手”。就像工厂里原料过多,超过了处理能力,就会出现堆积一样,体内代谢异常,尿液中某些成分过多,也会导致结晶沉淀,形成结石。
中医认为肥胖多与 “痰湿内盛” 有关,痰湿在体内积聚,会影响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肾脏的功能,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七、从中医角度,如何预防肾结石
中医药在预防肾结石方面有独特的方法,结合日常习惯进行调理,能有效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l 饮食调理是关键。中医强调 “辨证施食”,对于容易形成结石的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作用的食物,比如冬瓜、西瓜、赤小豆、玉米须等。玉米须煮水代茶饮用,有很好的利尿通淋效果;赤小豆煮粥,能清热利湿,帮助预防结石形成。同时,要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避免湿热内生。
l 生活习惯要调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耗伤肾气,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适度运动也很重要,比如跳绳、慢跑、快走等,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肾脏的气化功能,帮助尿液排出,减少结晶沉淀的机会。中医认为 “动则生阳”,适度运动能振奋阳气,促进湿热排出体外。
l 情绪调节不可忽视。中医认为 “肝主疏泄”,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水液代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助于维持体内气机通畅,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
八、养成这些好习惯,让结石 “无机可乘”
想要预防肾结石,远离那些 “帮倒忙” 的习惯,同时养成有利于肾脏健康的习惯至关重要:
l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每天至少喝 1500-2000 毫升的水,相当于 7-8 杯普通杯子的水量。可以少量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出汗较多时,要适当增加饮水量,让尿液保持淡黄色或无色,这样能有效稀释尿液,减少结晶沉淀。
l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粗粮。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避免某一类食物摄入过多。
l 避免久坐和憋尿。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身体代谢和尿液流动。有尿意时及时排出,不要憋尿,让尿液能及时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带走。
l 控制体重,积极治疗代谢性疾病。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患有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人,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控制病情,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
肾脏里的 “小石头” 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形成过程却与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远离那些 “帮倒忙” 的习惯,养成有利于肾脏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肾脏保持健康,让结石 “无机可乘”。如果出现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状,可能是肾结石的信号,应及时到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检查。
(杨洋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