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热不只是感染,身体还有这些“预警模式”

2023-10-09 17: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提到发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感冒了”“有炎症”,觉得肯定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其实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预警信号”,就像警报器响起,提示身体可能出现了异常。除了感染,还有很多情况会让身体启动“发热模式”,这些不同的“预警模式”背后,藏着身体不同的健康问题。

一、先搞懂:发热是身体的“防御启动键”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这是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在“精准控温”。当身体受到各种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会把“正常体温标准”调高,身体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散热、增加代谢产生热量,从而出现发热。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就像遇到危险时拉响警报,身体通过升高体温抑制病原体繁殖,同时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帮助清除“异常因素”。但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感染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还有很多非感染因素也会让身体启动“发热程序”。

二、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外敌入侵模式”

感染确实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外敌”入侵身体,免疫系统会立刻启动“防御战”,发热就是这场战斗的“信号弹”:

1.病毒感染:发热来得快,可能伴全身酸痛

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进入身体后,会在细胞内快速繁殖,免疫系统释放细胞因子对抗病毒,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这种发热往往起病急,可能突然高烧,同时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体温波动较大,退烧药能暂时降温,但容易反复。

2.细菌感染:发热持续久,可能伴局部症状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时,细菌会释放毒素,引发更明显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可能逐渐升高,甚至持续不退。同时会伴有局部症状,比如肺炎会有咳嗽咳痰,尿路感染会有尿频尿急,扁桃体炎会有咽喉肿痛,使用抗生素后体温会逐渐下降。

3.其他病原体感染:发热有“个性”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往往是中等程度发热,持续时间长,伴有的咳嗽等症状比较明显;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热缠绵难退,还可能伴有体重下降、乏力等表现。

感染性发热是身体在对抗“外敌入侵”,及时找到感染源并针对性治疗,发热会随着感染控制而消退。

三、非感染性发热:身体内部的“异常预警”

除了感染,身体内部的异常也会引发发热,这些非感染性发热就像身体内部的“故障警报”,提示需要关注身体的“内部问题”:

1.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认错对象”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导致发热。这种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持续时间长,早上体温稍高,活动后可能减轻,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关节疼痛、皮疹、口腔溃疡等,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要用免疫调节药物才能控制。

2.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的“信号”

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肝癌)会引起发热,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会释放致热物质,或者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时引发炎症反应。肿瘤性发热多为低热,持续不退,体温很少超过39℃,常伴有体重快速下降、乏力、盗汗等症状,随着肿瘤进展,发热会越来越明显,需要通过治疗肿瘤本身才能缓解。

3.药物热: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降压药)可能引起药物热,这是身体对药物的过敏或不良反应。药物热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体温高低不一,可能伴有皮疹、瘙痒,但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没有感染的局部症状,停用相关药物后,发热会在几天内消退。

4.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失灵”

脑部外伤、脑出血、脑炎等疾病可能损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中枢性发热。这种发热特点是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对退烧药反应差,身体没有明显的炎症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要针对脑部病变进行治疗。

5.吸收热:身体修复时的“短暂反应”

手术后、外伤后,局部组织损伤坏死,身体在吸收这些坏死组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称为吸收热。这种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持续时间短(一般3-5天),随着伤口愈合和坏死组织吸收,体温会自行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这些非感染性发热提示身体内部出现异常,需要通过详细检查找到原因,才能针对性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发热特点”:老人和孩子要留心

老人和孩子的身体调节能力不同,发热表现和原因也有特殊性,需要特别关注:

1.儿童发热:反应更敏感,原因多与成长相关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幼儿急疹会出现高热3-4天后,热退疹出;川崎病会有持续高热,伴眼睛发红、唇红皲裂等症状。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感染时容易出现高热,但精神状态可能较好,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判断原因。

2.老年人发热:反应较迟钝,隐藏更严重问题

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感染时可能不出现明显高热,甚至体温正常,但已经出现严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这种“无热感染”更危险。同时老年人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时,要警惕这些疾病的可能,不能简单认为是“感冒”。

特殊人群的发热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检查,避免漏诊或误诊。

五、如何初步判断发热原因?看这些“伴随信号”

发热时的伴随症状能帮助初步判断原因,为就医提供线索:

1.伴呼吸道症状

发热伴咳嗽、咳痰、咽痛、胸闷,多为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支气管炎)。

2.伴消化道症状

发热伴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可能是胃肠道感染(如肠炎、痢疾)或食物中毒。

3.伴泌尿系统症状

发热伴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肾盂肾炎)。

4.伴关节肌肉症状

发热伴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皮疹,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风湿性疾病。

5.伴神经系统症状

发热伴头痛、呕吐、意识模糊、抽搐,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或中枢性发热。

6.伴体重下降、盗汗

长期发热伴体重明显下降、夜间盗汗、乏力,要警惕恶性肿瘤或结核病的可能。

关注这些伴随信号,能让医生更快锁定发热原因,减少检查的盲目性。

六、发热后该咋办?科学处理不盲目

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科学处理都很重要,避免盲目用药或硬扛:

1.测量体温,记录变化

使用体温计(腋下、口腔或额温计)准确测量体温,记录发热的时间、体温变化和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2.适当降温,缓解不适

体温不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较好时,可通过多喝水、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物理方式降温;体温超过38.5℃,或发热导致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但不要频繁用药或超剂量使用。

3.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发热持续不缓解(超过3天)、高热不退(超过39℃)、伴有明显不适症状(如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特殊人群(老人、孩子、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发热,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发热原因。

4.不盲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无效,盲目使用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必须在医生明确细菌感染后才能使用。

发热是身体的“预警系统”,感染只是其中一种“预警模式”,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药物反应、中枢性问题等都可能引发发热。不同的发热原因有不同的特点和伴随症状,关注这些信号,科学测量体温、及时就医、针对性处理,才能有效控制发热,解决背后的健康问题。

别把所有发热都当成“感染”,也别忽视不明原因的发热,身体的每一次“预警”都值得重视,只有找到根源,才能让身体恢复健康的“常温状态”。

(何帅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