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宫颈糜烂是病吗?

2025-05-08 08: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妇科门诊中,“宫颈糜烂”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不少女性看到检查报告上的这四个字时,总会心头一紧,担心自己得了严重的妇科疾病。但事实上,“宫颈糜烂”这个说法早已被医学界重新定义,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糜烂”,更不等于疾病。

什么是“宫颈糜烂”?

从生理结构来看,宫颈由两部分组织构成:靠近阴道的部分被覆鳞状上皮,外观光滑呈粉色;靠近子宫内部的部分被覆柱状上皮,外观呈红色、颗粒状。当柱状上皮受雌激素影响向外移动,覆盖了原本鳞状上皮的区域时,宫颈表面就会呈现出类似“糜烂”的红色颗粒状外观,这就是过去被称为“宫颈糜烂”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一种生理现象,而非病理改变。就像青春期乳房发育、月经来潮一样,是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正常生理反应。尤其是育龄期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更容易出现这种表现;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退回宫颈管内,“糜烂”的外观也会随之消失。

为什么“宫颈糜烂”曾被误认为是疾病?

“宫颈糜烂”这一名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到宫颈表面的红色区域,误以为是组织发生了“糜烂”(即上皮脱落、溃疡),因此得名。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阴道镜技术的应用,医生们逐渐发现,所谓的“糜烂”区域其实是完整的柱状上皮覆盖,并没有真正的组织破损或炎症。

2008年,我国妇科教材已经正式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名称,将其更名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明确其为生理现象。但由于长期的观念影响,仍有部分人(包括少数非专业医务人员)对这一概念存在误解,甚至将其与宫颈炎、宫颈癌等疾病混淆。

哪些情况需要警惕?

虽然“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本身不需要治疗,但宫颈部位的健康仍需关注。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提示存在其他宫颈疾病,需及时就医:

•异常出血:如性生活后出血、非经期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等;

•分泌物异常:如白带量明显增多、颜色发黄或发绿、伴有异味或瘙痒;

•疼痛不适:如性生活时疼痛、下腹部坠胀疼痛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有关。此时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关于“治疗”的误区

很多女性在被诊断为“宫颈糜烂”后,会被建议进行激光、冷冻、微波等物理治疗,甚至使用药物“消除糜烂”。但实际上,这些治疗都是不必要的。

生理状态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也不会增加宫颈癌的风险,盲目治疗反而可能破坏宫颈正常组织,导致宫颈管狭窄、宫颈粘连等并发症,影响未来的生育或月经排出。只有当宫颈存在明确的炎症(如宫颈炎)或癌前病变时,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如何保护宫颈健康?

与其纠结于“宫颈糜烂”是否需要治疗,不如关注宫颈的日常健康管理:

1.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建议21-65岁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TCT和HPV检测,这是预防宫颈癌最有效的方法;

2.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HPV等病毒感染的风险;

3.及时治疗妇科炎症:如发现宫颈炎等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4.避免过度清洁:频繁使用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反而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日常用清水清洁外阴即可。

总之,“宫颈糜烂”不是病,更不需要谈之色变。正确认识这一生理现象,定期进行宫颈筛查,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才是守护宫颈健康的关键。如果对检查结果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妇科医生,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

(李娟 邢台市中心医院 妇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