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射频消融 VS 手术切除——肝癌患者该如何选择?医生深度对比

2023-05-11 11: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目前,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是两种主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对于肝癌患者来说,如何在这两种治疗方式中做出合理选择?本文将从适应症、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恢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对比分析,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

一、手术切除:传统但可靠的治疗方式

手术切除是肝癌治疗的“金标准”,尤其适用于早期肝癌患者。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并清扫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

1. 适应症范围 

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肝功能良好(Child-Pugh A级或部分B级)、肿瘤位置可切除且剩余肝脏体积足够的患者。通常,单发肿瘤直径≤5cm,或多发肿瘤(≤3个且每个≤3cm)的患者是理想的手术候选人。此外,肿瘤未侵犯大血管(如门静脉、肝静脉)也是重要条件。

2. 治疗效果 

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在早期肝癌患者中可达50%-70%,尤其是小肝癌(≤3cm)患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由于手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性质、分期及切缘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3. 局限性 

手术切除对患者的肝功能要求较高,部分肝硬化患者可能无法耐受。此外,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通常需住院7-10天),且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对于位于肝脏中央或靠近大血管的肿瘤,手术难度和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二、射频消融:微创治疗的代表

射频消融(RFA)是一种通过高温灭活肿瘤的微创技术,适用于无法手术或希望减少创伤的患者。其原理是通过电极针产生高频电流,使肿瘤局部温度升高,导致癌细胞凝固性坏死。

1. 适应症范围 

射频消融更适合肿瘤较小(通常≤3cm)且数量有限(≤3个)的患者,尤其是因肝功能较差或合并其他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对于位于肝脏边缘或表浅的肿瘤,RFA的治疗效果更佳。此外,复发性肝癌或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也可考虑RFA。

2. 治疗效果 

对于小肝癌,射频消融的5年生存率可达40%-60%,接近手术切除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通常住院1-3天),且可重复操作。对于部分特殊位置(如靠近膈肌或大血管)的肿瘤,RFA可通过影像引导精准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3. 局限性 

RFA对肿瘤大小和位置有一定限制。若肿瘤>3cm,消融可能不彻底,残留肿瘤细胞的风险较高。此外,靠近大胆管或胃肠道的肿瘤可能因热损伤风险而无法实施RFA。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疼痛、发热、少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如肝脓肿、胆瘘)发生率较低但需警惕。

三、关键对比:如何选择?

1.肿瘤特征 

若肿瘤较小(≤3cm)、位置表浅或患者无法耐受手术,RFA是优选。 

若肿瘤较大(>3cm)、位置深在或靠近大血管,手术切除更可能实现根治。

2.肝功能状态 

Child-Pugh A级患者可考虑手术;B级或C级患者建议优先选择RFA或其他局部治疗。

3.患者年龄与合并症 

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倾向于手术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 

高龄、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更适合RFA以减少手术风险。

4.复发与后续治疗 

手术切除后若复发,可考虑RFA或二次手术;RFA后复发则可能需联合其他治疗(如TACE、靶向治疗)。

四、医生建议:个体化决策是关键

肝癌治疗没有“一刀切”的方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 

多学科会诊(MDT) :由肝胆外科、介入科、肿瘤内科等专家共同制定方案。 

动态评估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如每3-6个月进行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发病灶。 

综合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手术/RFA联合靶向、免疫或介入治疗以提高疗效。

结语

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各有优劣,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肿瘤分期、肝功能、身体状况及治疗目标做出选择。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两种方式的适应症和疗效仍在不断优化,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保持积极心态同样重要。

(张旭 安阳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