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场上急速变向、下楼梯时踩空台阶、穿高跟鞋走不平路面…… 生活中稍有不慎,脚踝就可能传来一阵刺痛 —— 崴脚了。很多人觉得这是小伤,揉揉捏捏、忍忍就过,却不知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让伤痛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甚至留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后遗症。崴脚背后藏着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风险?又有哪些处理误区需要警惕?
一、崴脚不是 “小事”,韧带损伤藏隐患
脚踝由胫骨、腓骨和距骨构成,周围环绕着数十条韧带,这些坚韧的结缔组织像橡皮筋一样维持着关节稳定。当脚踝突然扭转超过正常活动范围时,韧带会被过度牵拉甚至撕裂,医学上称为 “踝关节韧带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崴脚属于外侧韧带损伤,其中距腓前韧带最易受伤。受伤瞬间,韧带纤维可能出现部分断裂或完全撕裂,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肿胀和淤青。此时若未及时处理,断裂的韧带会在松弛状态下愈合,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日后反复崴脚的概率会增加 3 倍以上。
更危险的是,约 15% 的崴脚可能伴随撕脱性骨折 —— 韧带牵拉导致骨片脱落。这类损伤若被当作普通崴脚处理,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二、这些 “土方法” 正在加重伤情
误区一:立即揉搓按摩
“崴脚了赶紧揉揉活血” 是最常见的错误认知。受伤后 48 小时内,受损组织处于出血期,按摩会加重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肿胀和疼痛加剧。就像摔破的伤口不能反复按压一样,韧带损伤部位也需要避免外力刺激。
误区二:盲目热敷
不少人受伤后立刻用热毛巾或暖水袋热敷,认为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急性期热敷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和肿胀。正确的做法是:受伤 48 小时内冷敷止血,48 小时后再热敷促进消肿。
误区三:强行活动 “消肿”
“越动越灵活” 的想法大错特错。韧带损伤后需要制动休息,过早负重行走会使受损韧带持续受力,延长愈合时间。临床曾遇到患者崴脚后坚持上班,导致原本轻度损伤发展为韧带完全撕裂,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误区四:依赖红花油等活血化瘀药
红花油的刺激性成分会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在出血期使用反而会加重肿胀。这类药物应在受伤 48 小时后,确认肿胀不再加重时使用。
三、科学处理:RICE 原则是关键
休息(Rest)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负重行走。严重时需借助拐杖或轮椅,让脚踝完全休息。研究表明,充分休息能使韧带愈合速度提升 40%。
冰敷(Ice)
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缓解疼痛。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轻轻缠绕,适度加压以减轻肿胀。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
坐着或躺着时,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四、何时需要就医?这些信号别忽视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到医院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1肿胀剧烈,无法站立或行走;
2受伤部位畸形,可能存在骨折;
3皮肤苍白或青紫,感觉麻木;
4疼痛持续加重,48 小时后无缓解;
5两周后仍有明显肿胀或活动受限。
医生会通过 X 线、CT 或核磁共振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韧带撕裂等严重损伤,必要时采取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
五、康复训练:重建脚踝稳定性
急性期过后(通常 1-2 周),需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预防慢性损伤:
1踝关节活动度训练:缓慢做勾脚、绷脚动作,每组 10 次,每天 3 组;
2力量训练:用弹力带对抗脚踝内外翻,增强肌肉力量;
3平衡训练:单脚站立在平地或平衡垫上,逐渐延长时间。
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一般轻度损伤经过 4-6 周的规范处理和康复,可完全恢复正常功能。
崴脚看似小事,却可能因错误处理留下长期隐患。记住:受伤后第一时间遵循 RICE 原则,及时识别危险信号,科学康复训练,才能让脚踝真正 “痊愈”。重视每一次关节损伤,才能在生活和运动中走得更稳、更远。
(韩中伟 开封市人民医院 骨科七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