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崴脚是极为常见的意外情况,无论是运动时的不慎滑倒,还是走路时踩空台阶,都可能导致脚踝扭伤。很多人认为崴脚不过是“小伤”,随便揉一揉、贴个膏药就能恢复。然而,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延长恢复周期,还可能留下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定等隐患。掌握科学的急救与康复方法,是避免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崴脚的损伤机制与潜在风险
崴脚在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多因踝关节突然过度内翻或外翻,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骨折或脱位。踝关节周围分布着众多韧带,如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它们像绳索一样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当崴脚发生,这些韧带可能被拉伤、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断裂。
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一系列隐患。例如,急性期热敷或盲目按摩,会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导致肿胀和疼痛加剧;过早活动或未进行充分康复训练,受损的韧带无法良好修复,易形成瘢痕组织,降低关节稳定性,使患者日后反复崴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长期的慢性损伤还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崴脚后的科学急救措施
(一)PRICE原则:黄金急救方案
1.保护(Protection):一旦发生崴脚,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关节继续受力。可以借助拐杖、支具或他人搀扶,减轻受伤踝关节的负担,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2.休息(Rest):让受伤的脚踝充分休息,避免行走或站立。休息有助于减少出血和肿胀,为组织修复创造条件。在恢复初期,尽量将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3.冰敷(Ice):在受伤后的48-72小时内,冰敷是关键措施。用冰袋或毛巾包裹冰块,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冰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4.加压(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受伤的踝关节,从脚趾向小腿方向缠绕,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加压包扎可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但不能过紧,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麻木、发凉。
5.抬高(Elevation):在休息时,尽可能将受伤的脚踝抬高至心脏以上水平,例如在脚下垫几个枕头。通过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回流,减轻肿胀程度。
(二)判断伤势,及时就医
若崴脚后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受伤部位疼痛剧烈,无法站立或行走;踝关节迅速肿胀,皮肤淤青严重;关节畸形,活动时出现异常响声;受伤后经过初步处理,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加重。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X线、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崴脚后的康复训练与注意事项
(一)分阶段康复训练
1.急性期(受伤后1-2周):此阶段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为主,在保证休息的前提下,可进行简单的脚趾活动,如屈伸、旋转,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继续保持冰敷和加压包扎,根据肿胀消退情况调整绷带松紧。
2.亚急性期(受伤后2-6周):当肿胀和疼痛明显减轻后,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进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如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动作,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也可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3.恢复期(受伤后6周-3个月):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在不稳定平面(如软垫、平衡板)上站立,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还可进行慢跑、跳跃等功能性训练,帮助恢复正常运动能力。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
(二)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早负重:在受伤后的前几周,即使疼痛减轻,也不要过早尝试正常行走或运动,以免影响韧带修复。需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步增加受伤脚踝的负重。
2.选择合适的鞋子:康复期间,尽量选择舒适、支撑性好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不合脚的鞋子。必要时可使用踝关节护具,提供额外的支撑和保护。
3.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了解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若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反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崴脚虽看似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带来诸多隐患。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遵循系统的康复流程,才能有效促进损伤修复,避免慢性后遗症的发生。无论是运动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应重视崴脚后的处理,为踝关节的健康保驾护航。
(唐京伟 新郑天佑中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