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淋巴结出现肿大,心里顿时就慌了神,担心是不是患上了淋巴瘤。其实,淋巴结肿大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淋巴瘤,但了解相关知识,明确哪些情况需要就医,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淋巴结是人体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豆状结构,分布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区域。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清除病原体和异物,同时作为免疫细胞的聚集地,参与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淋巴结大小约为几毫米,仅在感染或炎症时肿大,这是良性反应,并非肿瘤性变化。例如,感冒时颈部淋巴结肿大,就是身体对抗病毒的表现,通常在感染消退后会恢复正常,这种肿大与肿瘤形成无关,而是免疫系统活跃的标志。
淋巴结肿大可分为良性(反应性增生)和恶性(淋巴瘤浸润)两类。良性肿大通常由感染(如细菌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或局部炎症引起。比如链球菌感染导致扁桃体淋巴结肿大,通过抗生素治疗可逆转。而恶性肿大则是当淋巴瘤细胞侵入淋巴结时,淋巴结异常增大,但这并非淋巴结“转变”而成,而是肿瘤细胞扩散的结果。
那么,淋巴瘤引发的淋巴结肿大有哪些特点呢?它通常是无痛的,不像感冒引起的淋巴结肿胀那样可以通过消炎药或者休息迅速缓解。摸起来,可能是一种硬块,坚硬且不移动。肿大的淋巴结部位也很重要,颈部、腋下或腹股沟部位有肿块,且持续存在,甚至在几周内没有明显变化,就很可能是淋巴瘤的早期信号。不同类型的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特征也有所不同。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通常发生在上半身,特别是颈部以及锁骨区域;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块可能出现在全身的多个部位。并且,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胀常常不会自我减轻,反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或扩展,病人甚至会感到肿块越来越硬,触感变得坚硬、固定,没有任何活动的感觉。
除了淋巴结肿大本身,还可能伴随其他不适感。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夜间盗汗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夜间盗汗时,即使室温适宜,睡觉也会大量出汗,浸湿床单被褥,可能和肿瘤影响体温调节有关,这种出汗不因运动或厚被子引起,通常持续存在,还伴随疲劳感。部分人同时出现反复低烧,体温在 37.5 - 38℃波动,吃退烧药效果不明显。半年内体重莫名减少超过原本体重的 10%,比如原本 60 公斤的人突然掉到 54 公斤以下,排除刻意减肥或饮食变化,可能是体内异常消耗导致。
当出现以下 3 种情况时,必须立即就医:
淋巴结持续肿大不消退:如果发现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持续存在三周以上不消退,甚至逐渐增大,就要高度警惕。
伴随其他症状:如夜间盗汗、反复低烧、体重莫名下降、皮肤瘙痒、吞咽困难或呼吸不畅、长期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神经压迫症状等。
淋巴结质地异常: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固定,不随手指推动而移动,像被牢牢粘在一起一样。
及时就医对于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扫描等)、活检等手段来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瘤的风险。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 5 年生存率超过 90%。
总之,淋巴结肿大并不等同于淋巴瘤,但我们要对淋巴结的变化保持警惕。了解淋巴瘤引发的淋巴结肿大的特点,以及必须就医的 3 种情况,有助于我们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采取行动,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媛 乐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