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品尝蛋糕、奶茶等甜食时,那份甜腻带来的愉悦感往往让人难以抗拒。然而,在这甜蜜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一场悄然蔓延的健康危机——高血糖。从偶尔的血糖升高到持续的代谢紊乱,再到全身器官被牵连的并发症,身体正在经历一系列复杂而危险的变化。
一、高血糖:代谢失衡的开端
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其浓度需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空腹正常血糖值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正常血糖值小于7.8mmol/L)。当我们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或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血糖就会超出正常范围,形成高血糖。
短期轻度高血糖可能仅表现为口渴、多尿、乏力等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但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侵蚀身体的各个系统。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入供能。当胰岛素“失灵”,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只能滞留在血液中,这不仅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多余的葡萄糖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形成糖尿,这也是糖尿病名称的由来。同时,为了弥补能量缺口,身体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体重下降、免疫力降低。
二、血管:高血糖的“重灾区”
血管是高血糖最先攻击的目标,无论是微小的毛细血管还是粗大的动脉,都会在长期高血糖环境中逐渐受损。对于毛细血管来说,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中的蛋白质更容易渗透到血管外。以肾脏为例,肾小球毛细血管受损后,蛋白质过滤功能下降,就会出现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进展,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视网膜上的毛细血管同样脆弱,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出血,甚至形成新生血管。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这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大动脉也难逃其害,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种物质会损伤血管壁,使血脂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形成斑块。当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时,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当脑血管受累时,则可能导致脑梗死。
三、神经:被“糖毒”侵蚀的通讯网
神经系统就像身体的通讯网络,负责传递各种信号。而高血糖会像“糖毒”一样,破坏这个网络的正常功能,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是最容易受损的部分,它们分布在四肢、皮肤等部位。当周围神经受损时,患者会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症状。比如,有些患者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无法准确感知地面的情况;有些患者则会对冷热刺激不敏感,容易发生烫伤或冻伤。
自主神经也可能受到影响,它们控制着心脏、胃肠道、泌尿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当自主神经受损时,可能出现心率异常、胃肠蠕动减慢、排尿困难等问题。例如,有些患者会出现餐后腹胀、便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些患者则会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
四、足部:糖尿病的“重灾区”之一
足部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之一,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截肢。高血糖会导致足部血管狭窄、闭塞,影响足部的血液供应,使足部组织缺血、缺氧。同时,周围神经病变会使足部感觉减退,患者无法及时察觉足部的损伤,如烫伤、刺伤、磨损等。这些损伤容易引发感染,而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感染难以愈合,进而可能发展为溃疡、坏疽。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会发生糖尿病足,其中约85%的截肢是由糖尿病足引起的。因此,糖尿病患者日常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定期检查足部状况,避免损伤。
五、预防与干预:打破甜蜜危机的链条
从高血糖到并发症,虽然过程复杂且危险,但并非不可预防和干预。控制血糖是阻断这一链条的关键。首先,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合理安排三餐,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其次,适当运动也必不可少。运动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此外,定期监测血糖也非常重要。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不要擅自停药或换药。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控制血压、减少蛋白质摄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必要时进行激光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要及时处理足部损伤,控制感染。
总之,高血糖引发的甜蜜危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代谢失衡到血管、神经、足部等多器官受损,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就能有效控制血糖,打破并发症的链条,守护身体的健康。让我们远离甜蜜的陷阱,拥抱健康的生活。
(边蓉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