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身上出现“红胎记”?警惕这几种可能是血管瘤!

2024-06-13 12: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身上莫名出现的“红胎记”,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它们很可能是血管瘤的信号。这种常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的皮肤病变,若不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引发健康隐患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带您揭开血管瘤的真相,掌握科学应对之道。

一、认识血管瘤:不只是“胎记”那么简单

很多人误以为红色的斑块都是普通的胎记,但事实上,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其本质是局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的过度扩张与聚集,表现为皮肤表面的鲜红色、紫红色突起或平坦斑片。与真正的胎记不同,血管瘤具有动态生长的特性,可能在出生后数周内迅速扩大,甚至侵犯深层组织。

医学上将血管瘤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浅表型(如草莓状血管瘤)、深部型(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混合型。其中,部分特殊位置的血管瘤(如眼睑、鼻腔、咽喉附近)还可能影响器官功能,造成视力障碍、呼吸困难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少数病例可能发生溃疡、出血或感染,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警惕这些特征:区分普通胎记与血管瘤的关键

如何判断一块红斑究竟是无害的胎记还是危险的血管瘤?以下细节至关重要:

颜色变化:血管瘤通常呈现鲜艳的樱桃红或深紫色,边界清晰且随按压褪色;而普通胎记颜色较淡且均匀。

生长速度:大多数血管瘤在婴儿期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前6个月内,之后逐渐稳定或缓慢消退;若发现斑块持续增大、隆起明显,则高度怀疑为血管瘤。

形态特点:表面凹凸不平、质地柔软如海绵状的肿块往往是深部血管瘤的表现;伴有毛发增生或皮肤温度升高的区域也需警惕。

伴随症状:若红斑周围出现白色晕圈(晕痣样改变)、触碰时疼痛加剧,或是位于关节活动处导致肢体畸形,均提示病情复杂化。

值得注意的是,约5%-10%的血管瘤属于先天性综合征的一部分,可能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如肝脏多发性血管瘤、颅内血管畸形等)。因此,对于多发性、大面积或特殊部位的病变,务必进行全面检查。

三、为何不能掉以轻心?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尽管多数血管瘤为良性病变,但其危害远超想象:

美观受损: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血管瘤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影响社交自信。

功能障碍:生长在眼睑边缘的血管瘤可能遮挡视线,阻碍视力发育;口腔内的病灶则会影响咀嚼和发音。

并发症风险:摩擦破损后易引发反复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面;极少数情况下,快速增殖的血管瘤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误诊陷阱:某些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早期表现与血管瘤相似,需通过病理活检排除恶性可能。

四、科学诊疗:从观察记录到精准干预

面对疑似血管瘤的情况,家长应采取以下步骤:

详细记录:用手机拍摄病变部位的照片,标注尺寸变化,定期对比观察生长趋势。

及时就医:选择儿科皮肤科或血管外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超声、MRI等影像学手段评估病灶深度及范围。

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部位、大小制定方案——小面积浅表型可采用脉冲染料激光;较大病灶可能需要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控制;难治性病例可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

长期随访:即使接受治疗后,仍需按医嘱复查,监测复发情况及瘢痕形成风险。

五、家庭护理要点:守护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日常照护中需要注意:

避免抓挠刺激患处,修剪指甲以防意外划伤;

穿着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继发感染;

遵医嘱使用外用药膏时注意避光保存,防止药物失效。

血管瘤并非洪水猛兽,但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当您发现孩子身上出现异常红斑时,请放下侥幸心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美丽陷阱”。记住:专业的医疗团队会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让健康与美丽同行。

(程梦吟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管瘤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