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中暑不是“热懵了”,是身体“散热系统罢工”
夏天在太阳下晒半小时,突然头晕、心慌、浑身冒汗,很多人觉得“歇会儿就好”,其实这可能是中暑的开始。中暑不是“简单的热”,而是身体产热太多、散热太慢,导致核心体温升高(超过38℃),甚至出现神经功能紊乱(比如意识模糊、抽搐),就像电脑“散热风扇坏了,主板过热死机”。
急诊科医生每年夏天都会遇到“乱处理中暑”的人:有人猛灌冰水,结果肚子疼;有人立刻冲凉水澡,反而加重头晕。其实中暑后“降温”是关键,但得讲究“慢慢来”,就像给滚烫的锅降温,直接泼冷水会炸锅,小火慢慢凉才安全。
二、为啥不能猛灌冰水?身体“温差太大”会“闹脾气”
中暑时浑身发烫,喝冰水确实能“瞬间解渴”,但身体受不了这种“剧烈温差”,反而会出问题。
1.胃会“痉挛”,疼得直不起腰
人的胃平时适应37℃左右的温度,突然灌进0-4℃的冰水,胃黏膜会被“强烈刺激”,像被冰针扎一样收缩,引发胃痉挛(肚子拧着疼),严重的还会呕吐、腹泻。
急诊科见过最典型的案例:一个建筑工人中暑后,一口气喝了两瓶冰矿泉水,5分钟后抱着肚子蹲在地上,疼得说不出话,检查发现是急性胃痉挛,输了3小时液才缓解,比中暑本身还遭罪。
2.血管“先缩后扩”,加重头晕心慌
中暑时身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扩张(所以脸红红的、出汗多)。猛灌冰水后,低温会让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减少热量吸收),但身体为了“平衡体温”,又会让皮肤血管更扩张,导致血压波动(先升后降),人会更头晕、心慌,甚至眼前发黑。
就像水管突然被冻住,压力骤增,一会儿又突然解冻,水流湍急,血管也经不起这种“忽缩忽扩”的折腾。
3.出汗会“突然停止”,散热更困难
中暑降温主要靠“出汗”(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喝冰水后,身体误以为“内部温度降够了”,会减少出汗量,反而影响散热效率。本来靠出汗能慢慢降温,结果被冰水“打断”,核心体温降不下来,中暑症状可能加重。
三、正确的“喝水法”:温凉水+小口喝,加少量盐更管用
中暑后喝水有三个“黄金原则”:温度30-40℃、小口慢咽、加少量盐,比冰水更解渴,也更安全。
1.水温30-40℃:和体温接近,不刺激肠胃
温凉水(比体温稍低,但不冰手)能快速被胃吸收,补充水分的同时,不会刺激血管收缩。喝下去感觉“舒舒服服”,不像冰水那样“扎嗓子”,也能让身体慢慢降温。
如果没有温水,放凉的白开水(25-30℃)也行,只要不是冰的,比冰水安全10倍。
2.小口喝,每次不超过100毫升
中暑后口渴得厉害,但千万别“咕咚咕咚”猛喝,最好用杯子小口抿,每次喝50-100毫升,间隔1-2分钟再喝。这样既能持续补水,又不会给胃和血管造成负担。
可以想象成“给干涸的土地浇水”:猛浇会积水淹根,小口慢浇才能渗透吸收,身体补水也是这个道理。
3.加点盐,补回“出汗丢的电解质”
中暑时出汗多,不光丢水分,还丢钠、钾等电解质(就像喝淡盐水能解渴,喝纯水越喝越渴)。水里加少许盐(每500毫升水加半啤酒瓶盖盐,尝起来有点咸就行),能补充电解质,预防“低钠血症”(头晕、乏力、肌肉抽筋)。
如果没有盐,喝运动饮料(比如脉动、佳得乐)也行,但别选含糖量太高的(比如可乐、果汁),高糖会让水分吸收变慢,越喝越渴。
四、除了不能猛灌冰水,这三个“降温法”也别做
中暑后降温很重要,但这三种方法看似有效,其实暗藏风险,急诊科医生从来不推荐。
1.不能直接冲凉水澡或冰敷大血管处
有人觉得“用冷水浇头、冰袋敷脖子”降温快,其实大错特错:
-凉水澡会让皮肤血管突然收缩,热量散不出去,核心体温反而降不下来。
-冰袋直接敷脖子、腋下(大血管处),会让局部血管剧烈收缩,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引发心律失常(心跳乱跳)。
正确的做法是:用温水(32-34℃)擦身(重点擦额头、脖子、腋下、大腿根),或用湿毛巾敷在这些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慢慢降温,比冷水安全得多。
2.不能“捂汗”,越捂越热
老一辈说“中暑了要盖被子捂汗”,这是完全错误的。中暑本身就是“散热困难”,盖被子会阻止汗液蒸发,热量越积越多,核心体温可能从38℃升到40℃以上,引发高热惊厥(抽搐),尤其对老人和孩子更危险。
中暑后应该穿宽松、透气的衣服,最好解开领口、袖口,让皮肤充分暴露在阴凉处,方便散热。
3.不能“强撑着活动”,必须立刻休息
有人觉得“中暑了走走就好”,硬撑着活动会让身体产热更多(肌肉运动产热),加重心脏负担(本来心跳就快,活动后更快),可能导致中暑加重(从“先兆中暑”变成“热射病”,出现昏迷)。
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到阴凉处坐下或躺下,脚稍微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到心脏),减少活动,让身体“停止产热”。
五、先兆中暑(轻度):自己在家就能处理,四步走
如果只是头晕、出汗多、心慌,但体温不超过38℃,意识清醒,属于“先兆中暑”,在家就能处理,比去医院更方便。
1.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
立刻搬到树荫下、空调房(温度别太低,26-28℃就行),解开领口、腰带,让身体透透气,别用扇子猛扇(风太大会让汗液蒸发太快,反而不舒服)。
2.温凉水擦身,重点擦“大血管处”
用30-40℃的湿毛巾,轻轻擦额头、脖子、腋下、大腿根(这些地方血管多,散热快),擦完别擦干,让水分自然蒸发(带走热量),每10分钟擦一次,直到体温降到37.5℃以下。
3.喝“淡盐水”,小口慢咽
按“500毫升温水+半啤酒瓶盖盐”的比例冲淡盐水,每次喝50毫升,隔2分钟再喝,直到不渴为止(别喝太多,以免胃胀)。如果没有盐,喝运动饮料也行,但别喝冰的。
4.掐“人中”没用,不如按“内关穴”
很多人觉得中暑要掐人中,其实没用(人中是昏迷时急救用的)。头晕心慌时,按手腕内侧的“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两根筋中间),按1分钟松开,重复3次,能缓解心慌,比掐人中管用。
六、重症中暑(热射病):这些情况必须立刻送医院,别耽误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是“重症中暑”(热射病),自己处理没用,必须马上送医院,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1. 体温超过40℃,浑身滚烫,不出汗(皮肤干热)。
2. 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甚至昏迷、抽搐。
3. 呕吐不止、血压下降(头晕站不稳,测血压低于90/60mmHg)。
送医院的路上,要继续降温:用湿毛巾敷额头、腋下,打开车窗(别开空调直吹),让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呛到气管),同时拨打120,告诉医生“怀疑热射病”,让医院提前准备好抢救设备。
七、预防中暑:比处理更重要,这三件事要记牢
夏天避免中暑,比中暑后处理更简单,做好这三件事,能少遭很多罪:
1. 出门带“三样东西”:帽子(挡太阳)、小风扇(别直吹)、温凉水(提前冲好淡盐水,装在保温杯里)。
2. 别在最热时(10:00-16:00)长时间户外活动,每隔30分钟到阴凉处歇10分钟。
3. 穿“浅色系、宽松衣”:深色衣服吸热,紧身衣不透气,选浅色棉麻材质,既吸汗又透气。
总结:中暑降温要“温柔”,猛灌冰水不可取
中暑后身体像“高温运行的机器”,需要“慢慢降温”:温凉水擦身、淡盐水慢喝、阴凉处休息,这些“温和的方法”比冰水、凉水澡更安全有效。
记住:中暑不可怕,乱处理才可怕。遇到中暑,先别急着“图凉快”,按正确的方法一步步来,身体才能“平稳降温”,舒服地恢复过来。夏天热,但只要懂方法,就能避免中暑“找上门”。
(许海东 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院区 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