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全球大流行到局部暴发——传染病为何总在挑战人类防线?

2023-09-11 12: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传染病对人类防线的持续挑战,既是自然法则与微生物演化的结果,也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从COVID-19的全球肆虐到基孔肯雅热的区域性暴发,病原体通过变异、跨物种传播、全球化流动等途径不断突破人类建立的防御体系。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复杂困境。 

一、病原体的进化与变异:永恒的“军备竞赛”

微生物的快速变异能力是传染病反复暴发的核心原因。流感病毒通过RNA基因组的“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不断改变表面蛋白结构(如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使原有疫苗失效。例如,甲型H1N1病毒在2009年通过基因重组引发全球大流行,而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凭借刺突蛋白的突变实现了免疫逃逸。类似地,HIV已分化出多种亚型,导致药物和疫苗研发长期滞后。 

此外,动物宿主为病原体提供了变异温床。约75%的新发传染病源于人兽共患(如SARS、MERS、埃博拉),病毒在跨物种传播中可能获得更强的传染性或致病性。例如,禽流感病毒通过家禽与野鸟的接触重组基因,潜在威胁人类健康。 

二、全球化与人口流动:传播的“加速器”

现代交通网络使传染病扩散速度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COVID-19在三个月内蔓延至全球,而中世纪的黑死病需数年才能跨洲传播。2025年广东佛山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即由境外输入引发,随后通过本地蚊媒迅速扩散至全市五区,累计病例超4000例。 

全球化还加剧了卫生资源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因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疫苗分配不均,成为疫情暴发的脆弱环节。例如,非洲部分国家的疫苗接种率不足20%,而发达国家已开展多轮加强针接种。这种差距使得病原体在低收入国家持续传播,增加变异风险并可能回传至其他地区。 

三、环境变化与生态破坏:触发连锁反应

气候变化直接扩大了传染病的流行范围。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使蚊媒栖息地向高纬度扩展,导致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热带病北迁。2025年中国的基孔肯雅热暴发即与气候变暖驱动的白纹伊蚊分布区扩大相关。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占也增加了接触新病原体的概率。森林砍伐和城市化迫使野生动物与人类毗邻,例如马来西亚尼帕病毒暴发与养猪场侵占果蝠栖息地有关。此外,抗生素滥用加速了细菌耐药性,使结核病等传统传染病重现威胁。 

四、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与应对滞后

尽管科技不断进步,但全球防疫协作仍存在结构性缺陷。COVID-19暴露了早期预警系统的不足:许多国家在疫情初期未能及时共享数据或采取边境管控。此外,公共卫生投入常呈现“危机-忽视”循环,大流行后资源迅速缩减,导致应对能力难以持续提升。 

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不均也削弱了群体免疫屏障。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局部暴发常源于反疫苗运动或供应链断裂。例如,2023年巴基斯坦因疫苗接种停滞导致小儿麻痹症病例激增。 

五、社会行为与心理因素:隐形的推手

人类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传染病传播效率。密集的都市生活、大型集会(如宗教活动或体育赛事)为病原体提供了超级传播场景。而在疫情中,部分群体对隔离政策的抵触或错误信息传播(如“5G传播病毒”谣言)进一步加剧防控难度。 

结语:构建韧性的未来防线

面对传染病的挑战,人类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这需要加强全球监测网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投资抗微生物研发,并将生态保护纳入公共卫生规划。正如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所言,感染病学科是“应对微生物挑战的第一道防线”,唯有通过科学合作与社会协同,才能在这场与病原体的漫长博弈中守住人类健康的底线。 

(王志辉 新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监督)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