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认识新威胁:猴痘病毒全解析——从动物到人类的跨物种跳跃

2024-10-15 17: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近年来,猴痘病毒这一原本相对陌生的病原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病毒最早于1958年在猴子身上被发现,随后在人类中也有病例出现,它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发,在非洲中西部地区较为常见,以往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传播。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猴痘开始在全球多个非流行国家出现,其传播方式和潜在威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首先是密切接触传播,当人们与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或人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照料患病的动物,与它们有亲密的身体接触,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进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像长时间面对面交谈、拥抱、共用餐具、毛巾等,都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自然宿主尚未完全明确,但非洲地区啮齿类动物中的条纹松鼠、冈比亚袋鼠和树栖松鼠已被证实是主要病毒储备库。这些动物可通过咬伤、抓挠或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环境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刚果盆地雨林中伐木者和狩猎者感染病例经溯源研究发现,破损皮肤接触病兽体液或血液是主要入侵途径。

其次是飞沫传播,在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如果被周围的人吸入,就可能导致感染。所以,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公交车等,病毒更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人际传播需具备病毒暴露和病原体进入双重要件,近距离共处时,病毒可通过感染者口腔飞沫进入他人呼吸道黏膜,不过这类传播需要持续性面对面接触(通常3小时)才能构成感染。

再者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如果物品表面被猴痘病毒污染,当人们接触这些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眼睛、口鼻等部位,病毒就会趁机进入人体引发感染。例如,接触了被感染动物使用过的物品,或者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活动后没有及时洗手等情况,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在医疗机构,重复使用的针头或未灭菌换药器具是传播放大器。尼日利亚2017年疫情期间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显示,护士在抽血操作期间不慎刺伤皮肤,三日内出现典型皮疹并确诊。通过环境媒介间接感染的案例可见于非洲农村集市,农户共用的麻袋装工具经实验确认可承载病毒24 - 72小时,这说明该病毒具备非生物载体传播潜能,需对纤维材料表面污染提高警惕。

感染猴痘病毒后,症状不容忽视。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在发热几天后,皮肤会出现皮疹,从斑丘疹发展为水疱,最后结痂,整个病程可能持续2到4周。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猴痘的预防,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个人层面,要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的动物。如果接触了动物,要及时洗手。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曾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个体对猴痘保护率达80% - 89%,这种现象源于两种病毒包膜蛋白的抗原相似性交叉保护。

医疗机构也需要加强对猴痘的监测和诊断能力。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检测,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猴痘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公众普及猴痘的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预防方法等知识。国际社会也需要加强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各国要共享猴痘的监测信息,共同研究应对措施。

猴痘虽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传播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共同做好猴痘的防控工作,守护我们的健康。

(王志辉 新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监督)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