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从先兆到重症,发展可非常迅速。规范、到位、连续的护理,是降低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的关键。下文按“现场—急诊—住院/ICU—出院随访”的连续护理路径,系统梳理中暑护理要点与操作细节,仅涉及护理团队可执行的工作。
一、院前与分诊护理:快评估、快降温、快转运
1.快速识别与分级
观察:高温环境暴露史、皮肤灼热干燥或大汗、意识改变、抽搐、脉快、呼吸急促。
初筛指标:腋/耳温≥38.5℃;指端灌注差;收缩压<90 mmHg;尿量减少。
分级意图:将“先兆/轻症”与“重症/热射病”快速区分,决定转运级别与降温强度。
2.现场可行的护理干预
环境处理:移至阴凉通风处,去除过多衣物,体位取仰卧位微垫肩,保持气道通畅。
物理降温:风扇对流+喷雾/湿毛巾擦拭;冰袋置颈部、腋窝、腹股沟;可酒精擦浴但避免低温灼伤与吸入刺激。
液体口服:清醒且无恶心呕吐者小口频饮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昏迷/呕吐者禁食禁饮,等待静脉通道处理。
记录时间轴:症状出现时间、首次测温、开始降温时间、转运出发时间,供院内接续。
3.急诊分诊与绿色通道
分诊评估每5分钟复测体温、脉搏、意识等级(AVPU/GCS),一旦体温≥40℃或意识受损,立即启动重症中暑护理流程与应急设备调配。
二、急诊接诊护理:同时进行的“ABCD+降温”
1.A气道
清理口鼻分泌物,必要时鼻咽/口咽通气道置入;备吸痰器。
若呕吐风险大,取侧卧位防误吸。
2.B呼吸
监测SpO₂与呼吸模式;氧疗(鼻导管/面罩)按医嘱执行,但护理需关注湿化与皮肤压伤预防。
注意“冷诱发寒战”导致耗氧增加:降温过程中观察胸腹式呼吸是否加深、频率是否上升并记录。
3.C循环
迅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1条(尽量粗针),标注置管时间与部位,保持通畅;重点观察肢端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尿管护理:重症患者留置导尿,1小时记录尿量;若<0.5 mL/kg·h提示低灌注,及时报告并调整护理目标。
4.D神经系统
每15分钟评估意识(GCS)、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抽搐时保护头部与气道,防舌咬伤,切勿强行压肢体。
5.物理降温的护理要点
目标:尽快将核心体温降至38.5℃左右,以30分钟内显著下降为佳。
工具与流程:
冰毯/冰毯+风扇:优先选择,温控稳定;注意垫干吸汗巾,防皮肤浸渍。
湿敷+对流:持续喷雾或擦浴+电风扇;每5分钟触诊颈/腋/腹股沟冰袋位置,避免局部冻伤。
冰生理盐水擦浴:沿四肢向心按摩促进散热,但避开开放性皮损。
监测:使用食管/膀胱/直肠温度探头优于腋温;每5–10分钟记录核心体温,温度下降至38.5℃后逐步减弱降温强度,防“反跳性低体温”。
6.实验室与并发症的护理巡查
按时送检血气、电解质、肌酸激酶(CK)、肌酐、凝血功能;对抽血部位加压止血观察渗血,警惕凝血障碍。
警示信号:进行性少尿/无尿、肌肉酸痛伴尿色酱油样(横纹肌溶解)、皮下瘀点(DIC迹象)、进行性意识障碍;一旦出现,立即上报并加密监测频次。
三、住院/ICU阶段的连续护理:精细化监测与多系统防护
1.体温与液体出入量管理
体温:稳定后改为每30–60分钟测一次,夜间至少每小时巡检;避免冷热交替刺激过度。
液体平衡:建立出入量表,尿量、引流量、呕吐量分色记录;根据尿量变化及时提醒调整补液速度;每日晨间体重,评估隐性摄入/丢失。
2.皮肤与压力性损伤预防
高温+汗液+冰毯环境下皮肤极易浸渍:每2小时翻身擦干关键部位(枕部、肩胛、骶尾、足跟、腋腹股沟),使用屏障膜。
冰袋接触皮肤加毛巾隔离;红斑按压不褪色立即更换位置并记录。
3.呼吸道护理
若存在气道装置:固定牢靠,口腔护理每4小时一次;湿化适度,避免痰栓;体位引流配合叩背(清醒可耐受者)。
警惕低钾、低镁导致心律异常与呼吸肌无力,发现心电图变化及时报告。
4.神经系统护理
安静环境、光照柔和,避免过度刺激;意识恢复早期设“定向训练”小目标:告知日期、地点、人物。
抽搐高风险者备急救物品,床栏全上,软约束遵循规范并做好宣教与同意流程。
5.营养与肠道管理
清醒且吞咽安全者优先早期口服,少量多次,温凉易消化;吞咽风险者行吞咽评估后再决定经口或肠内途径。
合并腹泻者警惕水电解质紊乱,及时复测钠、钾并记录补充情况。
6.心肾并发症的护理警惕
横纹肌溶解:关注肌痛、尿色改变,督促多饮/随补液排毒;预防体位受压引发肌损。
急性肾损伤:一旦出现少尿/肌酐上升趋势,开始每小时尿量记录,避免肾毒性外用/口服药物的护理配合。
凝血异常:穿刺点渗血、牙龈/鼻出血、皮下瘀斑需立刻标注与上报,避免粗暴擦拭。
7.心理护理与家属沟通
向患者与家属解释降温带来的寒战、发抖是可预期反应,指导被动保暖小技巧(薄毯覆盖非冰敷区);
建立“每日目标单”,如“体温≤37.5℃、尿量≥1500 mL/日、能自饮500 mL”等,让家属共同参与并打勾反馈。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老年人
基础疾病多、出汗能力差、口渴感迟钝:更频密的体温和血压监测;防跌倒(导线管理、床旁呼叫铃可及)。
2.儿童与青少年
体表面积/体质量比大,散热快也更易失温:降温时小步调节强度;补液量按体质量核对,严防过量。
强化家长宣教:室外体育课/军训时补液计划与防晒着装。
3.妊娠期
左侧卧位改善回心血量;避免腹部直接冰敷;密切观察胎动变化(有条件时配合胎心监护),记录异常并上报。
五、常见护理误区与纠正
只测腋温:应优先核心温(食管/直肠/膀胱),腋温易低估。
降温过猛不监测:达标后应逐步减弱,防反跳性低体温。
忽视尿量与尿色:是评估灌注与横纹肌溶解的直观指标。
长时冰袋不更换:每10–15分钟更换与移动位置并隔离保护皮肤。
补水只喝白水:大量出汗后需补充电解质;呕吐/意识差者禁饮,改由静脉途径(由护理代行执行与监测)。
结语
中暑护理的核心是“早识别、快降温、重监测、强连贯”。从现场到出院,护理团队每一次体温记录、每一袋冰敷更换、每一条风险提示,都是在为患者争取器官保护的黄金时间。把握流程、细化标准、重视健康教育,便能在炎热季节中,真正用科学护理为中暑患者的快速康复保驾护航。
(黄思思 温州市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肾内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