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液细胞 “不安分” 时,日常照料藏着大学问

2025-08-26 17: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液就像人体内的 “运输大队” 和 “防御系统”,里面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司其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可当这些血液细胞变得 “不安分”—— 数量过多或过少、功能出现异常时,身体就会亮起 “红灯”。此时,日常照料不再是简单的吃喝休息,而是藏着许多能帮助细胞 “回归正轨” 的大学问。

一、红细胞 “偷懒”:给氧气运输 “加把劲”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 “成员”,主要任务是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下降时,就像 “运输车辆” 不够用,身体会因缺氧而出现乏力、头晕、脸色苍白等症状。照料的关键在于为红细胞 “补充能量”,提高氧气运输效率。

1. 给红细胞 “喂饱燃料”。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日常可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瘦肉、动物血、菠菜等,这些食物能为红细胞的生成提供 “原料”。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青椒等,能促进铁的吸收,让 “燃料” 更好地被利用。就像给汽车加了合适的油,还得有良好的燃油系统,才能高效运转。

2. 让红细胞 “轻松工作”。缺氧时身体容易疲劳,这时候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每天安排固定的休息时间,中午可以小睡半小时,晚上尽量早睡,让身体在休息中减少氧气消耗。活动时要循序渐进,从散步等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身体耐受情况慢慢增加活动量,不要勉强自己做超出体力范围的事情。

3. 营造 “舒适环境”。红细胞对缺氧敏感,不良环境会加重不适。房间要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让新鲜空气进入,提高室内氧气含量。冬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因为感冒会增加身体的耗氧量,给红细胞 “添负担”。

二、白细胞 “失职”:为防御系统 “筑高墙”
白细胞是身体的 “防御卫士”,负责对抗细菌、病毒等外来 “入侵者”。当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防御系统” 会变薄弱,身体容易受到感染,出现发烧、发炎等情况。照料的重点是增强防御能力,减少感染风险。

1. 守好 “入口关”。细菌和病毒常通过口腔、鼻腔等进入身体,做好个人卫生能有效阻挡它们。饭前便后要用肥皂认真洗手,搓揉时间不少于 20 秒;早晚刷牙,饭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勤剪指甲,避免指甲缝里的细菌滋生。这些小事就像给身体安装了 “过滤网”,减少 “入侵者” 进入的机会。

2. 打造 “无菌小环境”。白细胞 “失职” 时,要尽量减少接触细菌的机会。居住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床单、被套每周更换一次,并用热水清洗杀菌;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比如商场、医院门诊大厅等,必要时戴上口罩做好防护。

3. 管好 “饮食安全”。食物如果被细菌污染,很容易引发胃肠道感染。吃的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剩菜剩饭;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再吃;不要吃生冷食物,比如刺身、生腌等,减少感染风险。

4. 警惕 “感染信号”。一旦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腹泻等症状,可能是身体受到了感染,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或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或影响治疗,让医生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帮助白细胞 “协同作战”。

三、血小板 “捣乱”:让止血系统 “守规矩”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 “止血小能手”,当血管受损时,它们会迅速聚集形成 “血栓”,阻止血液外流。但当血小板数量过多时,可能会形成异常血栓;数量过少时,止血功能会下降,容易出血。照料的关键是根据血小板的 “状态” 采取不同措施,让止血系统正常运转。

1. 血小板 “太少”:严防出血。血小板数量不足时,要避免一切可能导致出血的行为。日常活动要小心,避免碰撞、摔倒;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减少皮肤摩擦;刷牙用软毛牙刷,动作轻柔,避免牙龈出血;不要用手挖鼻孔,防止鼻腔出血。如果出现皮肤瘀青、牙龈出血不止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2. 血小板 “太多”:预防血栓。血小板过多时,要防止血液过于黏稠形成血栓。每天要喝足够的水,约 1500-2000 毫升,让血液保持通畅;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等,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饮食要清淡,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

3. 观察 “身体变化”。无论血小板过多还是过少,都要留意身体的异常变化。比如血小板过少时,注意尿液颜色是否变红(可能是血尿)、大便是否变黑(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过多时,注意是否有头晕、肢体麻木、胸痛等症状(可能是血栓形成)。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四、血液细胞 “集体混乱”:整体照料有讲究
有时候,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可能同时出现问题,这种 “集体混乱” 会让身体状况变得复杂,照料时需要更全面、细致的方案,兼顾各个方面的需求。

1. 饮食 “全面均衡”。此时的饮食不仅要考虑补充铁、增强免疫力,还要注意不加重血液负担。可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帮助细胞修复;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吃过硬、过烫、辛辣刺激的食物,减少对消化道的损伤。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食,比如血小板少时避免吃带刺、带骨的食物,防止划伤消化道。

2. 活动 “量力而行”。血液细胞 “集体混乱” 时,身体往往比较虚弱,活动要以 “不感到疲劳” 为原则。可以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比如伸展手臂、活动脚踝,促进血液循环;病情稳定后,慢慢下床散步,但时间不要太长,每次 10-15 分钟即可。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以防血栓形成;也不要过度活动,以免加重疲劳和出血风险。

3. 作息 “规律有序”。规律的作息能帮助身体维持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血液细胞的恢复。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中午可以休息半小时,让身体得到放松;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理节律,影响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

4. 环境 “舒适宜人”。居住环境要安静、整洁、温度适宜(20-24℃),这样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和休息质量。可以在房间里放一些绿植,增加生机,但要注意避免花粉过敏;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家人要营造温馨的氛围,多陪伴、多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支持和关爱。

五、日常照料的 “避雷指南”:这些误区要避开
在照料血液细胞 “不安分” 的人时,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不仅起不到帮助作用,还可能加重问题。了解这些误区,才能让照料更科学有效。

误区一:认为 “多补就是好”。很多人觉得血液细胞有问题就是 “虚”,于是大量进补,比如吃很多人参、鹿茸等补品。其实,过度进补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影响治疗效果。补充营养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做到适量、均衡。

误区二:觉得 “一动就会加重病情”。有些家属担心患者活动会出事,就让患者一直卧床休息。其实,长期卧床不利于血液循环,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血栓形成等问题。只要在身体耐受的范围内,适当活动反而有利于身体恢复。

误区三:忽视 “微小变化”。有些人觉得身体的一些小变化,比如轻微的头晕、皮肤瘙痒等,不值得在意。其实,这些微小变化可能是血液细胞功能异常的信号,及时发现并告诉医生,能尽早采取措施,避免问题加重。

误区四:“隐瞒病情” 怕患者担心。有些家属会向患者隐瞒病情,以为这样能减少患者的压力。其实,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了解情况后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照料。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告诉患者病情,同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血液细胞 “不安分” 时,日常照料看似琐碎,却每一步都关系到身体的恢复。从饮食、活动、环境到心理,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帮助血液细胞 “回归正轨” 的学问。只要用心做好这些小事,给予科学、细致的照料,就能为身体的康复助力,让血液细胞重新各司其职,让身体恢复健康活力。

(王兰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东院区血液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