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等,虽不像心脑血管疾病那般致命,却常让患者陷入“坐立难安”的尴尬境地。手术后的疼痛、排便的恐惧、久坐的焦虑,这些“心病”往往比身体上的伤口更难愈合。中医认为,情志(即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通过情志护理调节心理状态,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加速身体康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医情志护理如何为肛肠患者“从心到身”保驾护航。
一、肛肠患者的“心病”从何而来?
1.恐惧与焦虑:手术前,患者常因担心疼痛、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而夜不能寐。术后排便时的撕裂感、换药时的尴尬,更让患者对“如厕”产生恐惧。
2.抑郁与自卑:肛肠疾病多涉及隐私部位,患者可能因羞于启齿而回避社交,长期独处易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影响家庭关系。
3.急躁与压力:术后恢复期需长期卧床、饮食限制,患者易因“恢复太慢”而焦虑,甚至擅自停药或增加活动量,反而加重病情。
这些情绪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会通过“心-身”交互机制影响康复:
★中医理论:情志过极可致气机紊乱,如怒伤肝、思伤脾,肝郁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伤口愈合。
★现代研究:焦虑、抑郁会抑制免疫系统,降低白细胞活性,增加感染风险。
二、中医情志护理的“四步法”
1. 以“话”疗心:倾听与共情
护士角色:不是“命令者”,而是“倾听者”。患者倾诉时,护士需用温和的语气回应:“我明白您的感受,换做是我,可能也会害怕。”
2.实用技巧:
(1)共情式提问:“您觉得手术最让您担心的是什么?”
(2)肯定式回应:“您能勇敢面对手术,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3)避免否定:不说“别担心”“没事”,而是用“我们一起想办法”增强患者信心。
2. 以“乐”舒心:音乐与冥想
(1)音乐疗法:选择舒缓的古筝曲、轻音乐,如《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每次20分钟,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疼痛。
(2)冥想引导:
★步骤:闭眼深呼吸,想象自己置身于竹林或溪边,感受清风拂面、鸟鸣声声。
★效果:研究显示,冥想可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促进内啡肽(天然止痛剂)分泌。
3. 以“动”强心:八段锦与穴位按摩
(1)八段锦:术后早期(1周内)可练习“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促进气血循环,避免肠粘连。
(2)穴位按摩:
★合谷穴(虎口):按压可缓解焦虑,每次3分钟。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按压可改善睡眠,尤其适合失眠患者。
★足三里(膝眼下3寸):按压可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4. 以“食”养心:药膳与茶饮
1.药膳推荐:
(1)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各30克,粳米100克,可润肺安神,缓解术后失眠。
(2)黄芪当归鸡汤:黄芪20克、当归10克、鸡肉200克,可补气养血,促进伤口愈合。
(3)茶饮禁忌:避免浓茶、咖啡,可饮用玫瑰花茶(疏肝解郁)、菊花茶(清肝明目)。
三、家属如何成为“最佳辅助”?
1.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叠衣服,增强自我效能感。
2.创造“轻松氛围”:术后恢复期可播放喜剧电影、相声,避免讨论病情加重患者焦虑。
3.学习“穴位按摩”:家属可学习简单的穴位按压技巧,如按摩合谷穴缓解患者头痛,增进情感联结。
四、患者自救指南:三句“心理咒语”
1.“疼痛是暂时的”:想象伤口如春笋破土,每一次疼痛都是愈合的信号。
2.“我并不孤单”:加入病友群,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支持。
3.“每一天都在进步”:记录康复日记,如“今天我多走了50步”“今天大便没有出血”,强化积极心理。
中医情志护理的核心,是让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康复”。当焦虑被共情化解,疼痛被音乐舒缓,运动让气血畅通,药膳滋养身心,患者会发现自己不仅在治愈身体,更在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心”到身,中医情志护理为肛肠患者铺就了一条温暖而高效的康复之路。
(翟珍珠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大肠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