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癌康复期没活力?试试这些帮身体 “充能” 的小方法

2025-08-20 08: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肝癌康复期的患者常常被 “没活力” 困扰:明明没做什么事,却总觉得浑身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累得喘不过气,连吃饭、走路都提不起劲。这种持续的疲劳感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人难以轻松面对生活。其实,这是身体在康复过程中发出的 “能量不足” 信号,通过科学的方法给身体 “充能”,就能逐渐找回往日的活力。

一、康复期 “没活力” 的根源在哪
肝癌康复期的疲劳感并非单纯的 “累了”,而是身体经历疾病和治疗后,多个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综合表现,背后藏着复杂的原因。

1. 身体能量储备消耗过多:是主要原因。肝癌本身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像 “掠夺者” 一样抢占营养;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在清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导致身体能量大量流失。就像手机电池经历长期高负荷使用后,储电能力下降,稍微用一会儿就会没电。

2. 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让 “能量摄入” 跟不上。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癌及治疗会影响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而胆汁是消化脂肪的关键 “助手”。胆汁分泌不足会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尤其是脂肪类食物,进而影响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吸收。身体得不到足够的 “能量原料”,自然难以产生活力。

3. 代谢紊乱:打乱了能量转化节奏。肝脏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中起着核心作用,肝癌康复期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脂肪代谢异常等问题。比如血糖忽高忽低会让人时而昏沉、时而乏力;脂肪代谢紊乱则会导致能量供应不稳定,就像汽车燃油供应时断时续,跑起来自然费劲。

4. 心理因素:在悄悄 “耗损” 能量。康复期患者常因担心病情复发、对未来感到迷茫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身体的能量调节,让人陷入 “越焦虑越累,越累越焦虑” 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疲劳感。

二、饮食 “充能”:给身体加对 “燃料”
饮食是给身体 “充能” 的基础,就像给汽车加合适的汽油,选对食物、吃对方法,才能让身体高效产生能量。

1. 选择 “慢释放” 能量的主食很关键。精制米面虽然能快速补充能量,但会导致血糖骤升骤降,加重疲劳感。换成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则更合适,比如燕麦、糙米、红豆、红薯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让血糖缓慢上升并保持稳定,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能量,就像给身体装了 “缓释电池”。

2. 优质蛋白 “修复” 身体组织不可少。肝癌治疗会损伤正常细胞,蛋白质是修复细胞的 “建筑材料”。可以选择鸡蛋、牛奶、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的优质蛋白,比如清蒸鱼、豆腐羹、蛋花汤,这些食物既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又不会给消化功能较弱的肝脏和胃肠道带来负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要适中,过量反而会增加肝脏代谢压力,具体量可根据体重和医生建议调整。

3. 适量脂肪提供 “持久动力”。很多人觉得脂肪不利于健康,其实适量的健康脂肪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可以选择橄榄油、牛油果、坚果(如核桃、杏仁,打碎后食用更易消化)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些脂肪能缓慢释放能量,还能帮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但要避免肥肉、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它们难消化且会加重肝脏负担。

4. 维生素和矿物质 “激活” 能量代谢。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宝库”,比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富含维生素 B 族,能参与能量代谢;猕猴桃、橙子富含维生素 C,能增强免疫力;香蕉、橙子含钾丰富,能维持肌肉功能。建议每天吃 500 克以上蔬菜、200 克左右水果,最好多样化搭配,但要注意清洗干净,避免不洁食物引发感染。

5. 吃饭方式 “细嚼慢咽 + 少量多餐”。康复期胃肠道功能较弱,一次吃太多会让人觉得腹胀、乏力。可以把每天的食物分成 5-6 小餐,每餐吃七八分饱,既能保证营养摄入,又不会给消化器官带来压力。吃饭时细嚼慢咽,让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帮助营养更好地吸收。

三、运动 “充能”:让身体 “动起来” 更有劲儿
很多人觉得 “没活力就该多躺”,其实适当的运动能像 “给电池充电” 一样,让身体重新焕发生机,关键是选对运动方式和强度。

1. 起步从 “温和运动” 开始。康复初期身体虚弱,剧烈运动反而会消耗更多能量,甚至损伤身体。可以从散步、太极、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开始,比如每天散步 10-15 分钟,慢慢增加到 20-30 分钟。这些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氧气和营养更顺畅地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就像给 “生锈的机器” 加点润滑油,让运转更灵活。

2. 运动节奏 “循序渐进”。根据身体的感受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比如今天散步后觉得稍微有点累,但休息后能恢复,说明强度合适;如果运动后感到明显疲劳、心慌、头晕,甚至影响食欲和睡眠,说明运动过量了,下次要减少时间或放慢速度。随着体能的恢复,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多样性,比如加入简单的肢体伸展、靠墙静蹲等,增强肌肉力量。

3. 抓住 “碎片化时间” 活动。不一定非要专门安排运动时间,日常活动中也能积累运动量。比如起身倒杯水时多走几步,看电视时做几个简单的抬手、抬腿动作,饭后在家缓慢踱步 5-10 分钟。这些碎片化的活动能避免久坐带来的乏力感,让身体保持轻度活跃状态,更有利于能量代谢。

4. 运动后 “及时放松”。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做 5-10 分钟的放松活动,比如缓慢拉伸手臂、腿部肌肉,深呼吸几次,帮助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安静状态,减少运动后的疲劳感。运动后适量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性喝太多,小口慢饮为宜。

四、作息 “充能”:睡好才能 “攒足” 活力
康复期的身体需要通过良好的作息来修复和恢复,睡眠就像身体的 “充电过程”,睡得好才能攒足活力。

1. 建立 “规律的生物钟”。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尽量不要打乱起床时间,慢慢让身体形成规律的作息节奏。比如晚上 10 点半上床,早上 7 点起床,中午可以小睡 30-60 分钟,但不要睡太久,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就像手机充电过度反而会影响电池寿命。

2. 打造 “助眠环境”。卧室保持安静、黑暗、温度适宜(20-24℃),睡觉时拉上窗帘、关掉灯光,避免噪音干扰。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让身体在睡眠时能充分放松。睡前 1 小时不要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可以试试睡前泡脚(水温 40℃左右,时间 15 分钟)、听轻柔的音乐,帮助身体放松。

3. 避免 “睡前刺激”。睡前不要吃太多东西,也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不要做剧烈运动或思考太多事情,让大脑和身体处于平静状态。如果躺下 30 分钟还没睡着,不要强迫自己躺着,可以起来做点简单的事,比如看看纸质书,等有困意了再上床。

五、心理 “充能”:给心情 “松绑” 减负担
心理状态对身体能量的影响常常被忽视,就像手机后台运行太多程序会耗电一样,负面情绪也会悄悄消耗身体的能量,给心情 “松绑” 才能减少能量浪费。

1. 找到 “情绪出口”。康复期有焦虑、担心等情绪很正常,憋在心里只会加重负担。可以和家人、朋友聊聊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写日记、画画等方式把情绪表达出来。如果觉得难以自我调节,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专业的指导能像 “解开打结的绳子” 一样,让心情逐渐舒畅。

2. 专注 “当下的小美好”。不要总纠结于 “病情会不会复发”“以后怎么办” 等问题,多关注眼前能带来快乐的小事:比如吃到一口喜欢的饭菜、听到一句温暖的话、看到窗外的阳光很好。这些小美好能像 “小火花” 一样,慢慢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减少负面情绪的消耗。

3. 参与 “轻度社交”。适当和外界接触能让人更有活力,比如参加病友互助小组(线上或线下),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或者和朋友简单聚会、视频聊天,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但要注意不要勉强自己参与过于热闹或消耗精力的社交活动,以轻松舒适为宜。

六、“充能” 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给身体 “充能” 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走弯路。

1. 别追求 “快速见效”。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要期望几天内就变得活力满满。即使是小小的进步,比如今天比昨天多走了 5 分钟路、多吃了一口饭,都是值得肯定的,给自己足够的耐心,就像培育幼苗一样,慢慢等待它长大。

2. 随时 “倾听身体的信号”。如果在 “充能” 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适,比如持续加重的乏力、腹胀、恶心,或者出现新的症状,要及时告诉医生,排查是否有其他问题。身体的感受是最直观的 “指示灯”,不要硬扛。

3. 避免 “过度补充”。无论是饮食、运动还是保健品,都不是 “越多越好”。过量的营养会加重肝脏负担,过量的运动则会消耗更多能量,保健品使用不当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一切以 “身体舒适” 为前提,遵循 “适量、适度” 的原则。

肝癌康复期的 “没活力” 是暂时的,就像雨后的天空总会放晴一样,通过饮食加对燃料、运动激活机能、作息攒足能量、心理减少消耗,再配合适当的中医调理,身体会慢慢找回能量,重新变得有活力。记住,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顺应身体的节奏,不急躁、不勉强,一步一步慢慢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肖桃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胰外科一病区(2)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