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是人体内一个不太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器官,它藏在胃的后方、脊柱旁边,像一条扁平的带子。别看它个头不大,功能却很强大,既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又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但这个器官天生 “娇弱”,既怕 “累” 又怕 “堵”,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想要胰腺健康,就得从日常的小细节入手,用心呵护。
一、胰腺为啥怕 “累” 又怕 “堵”
要养护胰腺,得先明白它为啥这么 “娇气”。胰腺的工作节奏非常精密,一旦超出负荷或通道受阻,就容易 “罢工”。
1. 怕 “累” 是因为工作强度不能超标。胰腺每天要分泌大量胰液,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比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这些酶就像 “消化小能手”,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如果长期让胰腺处于高负荷状态,比如一顿吃太多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胰腺就得加班加点分泌胰液,消化酶的产量激增,会让胰腺细胞过度劳累,时间久了可能出现损伤。就像一台机器,持续高速运转容易发热磨损,胰腺也经不起这样的 “折腾”。
2. 怕 “堵” 是因为胰液通道很脆弱。胰液产生后,要通过胰管输送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胰管和胆管还会在十二指肠处汇合,形成一个共同的通道。如果这个通道被堵住,比如胆结石卡在通道口,或者胰管里形成了结石,胰液就无法顺利排出,会在胰管里淤积。淤积的胰液会激活里面的消化酶,这些本应消化食物的酶会反过来 “消化” 胰腺自身,就像 “大水冲了龙王庙”,引发炎症,这就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成因。
此外,胰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也很敏感。长期精神紧张、熬夜等不良习惯会影响神经调节,让胰腺的分泌功能紊乱;吸烟、酗酒则会损伤胰腺的血管和细胞,降低它的抵抗力,让它更难承受 “累” 和 “堵” 的考验。
二、饮食细节:别让胰腺 “加班”
饮食是影响胰腺健康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最容易让胰腺 “累倒” 或 “堵死”,调整饮食习惯才能给胰腺 “减负”。
1. 别给胰腺 “塞” 太多脂肪。脂肪是最难消化的营养素之一,需要大量胰液来分解。如果顿顿都是红烧肉、油炸食品、奶油蛋糕,胰腺就得不停地分泌胰脂肪酶,长期超负荷工作会让它不堪重负。日常饮食要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选择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低脂高蛋白的食物,炒菜时多用橄榄油、菜籽油,少用黄油、猪油。就像给汽车加油,加适合的标号才能让发动机顺畅运转,胰腺也需要 “低脂燃料”。
2. 控制主食量,避免 “糖过载”。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尤其是精制糖和精白米面,会让血糖快速升高,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加重。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长期 “被迫” 大量分泌,胰腺的胰岛细胞会逐渐疲劳,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可以把一部分精白米面换成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玉米,这些食物消化慢,能让血糖平稳上升,给胰腺 “喘口气” 的时间。
3. 吃饭别 “狼吞虎咽”,要 “细嚼慢咽”。食物咀嚼得越细,进入胃里后越容易被初步消化,到达十二指肠时对胰液的需求就会减少,胰腺的工作量也会相应减轻。如果吃得太快,大块的食物进入肠道,胰腺就得分泌更多胰液来应对,无形中增加了它的负担。建议每顿饭吃 20-30 分钟,充分咀嚼让食物变成小颗粒,就像给胰腺的 “消化工作” 提前 “减负”。
4. 别让肚子 “撑得太满”。暴饮暴食是胰腺的 “大敌”,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会刺激胰腺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胰液,胰管压力骤增,很容易引发胰液淤积。日常吃饭要吃到七八分饱,也就是感觉 “不饿了但还能再吃一点” 的时候就停嘴。可以采用 “少食多餐” 的方式,把三餐的量分成四五顿吃,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让胰腺一次 “累过头”。
5. 少碰酒精和刺激性食物。酒精会直接刺激胰腺细胞,还会促使胰液分泌增加,同时可能引发奥迪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是诱发胰腺炎的重要因素。辛辣、过烫的食物也会刺激胃肠道和胰腺,影响胰液分泌和排出。保护胰腺,最好做到滴酒不沾,少吃火锅、辣椒、烈酒等刺激性食物。
三、作息与运动:让胰腺 “规律工作”
胰腺的功能和人体的生物钟密切相关,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能让胰腺保持稳定的工作节奏,减少 “疲劳” 和 “堵塞” 的风险。
1. 别让胰腺 “熬夜加班”。晚上是身体各器官休息修复的时间,胰腺也不例外。长期熬夜会打乱神经内分泌的节律,影响胰腺的分泌功能,导致胰液分泌时间紊乱、数量异常。比如该休息的时候胰腺还在分泌胰液,该工作的时候却 “动力不足”,容易引发功能紊乱。建议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让胰腺跟着生物钟规律 “上下班”。
2. 晨起喝杯温水,给胰腺 “通通道”。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处于轻度缺水状态,胰液可能会变得浓稠,流动速度减慢。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白开水(约 200-300 毫升),能补充水分,稀释胰液,帮助胰液在胰管内顺畅流动,减少淤积的可能。喝水时要慢慢喝,不要一口气灌下去,让水分温和地进入消化道。
3. 适度运动,帮胰腺 “减负”。运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减少胰腺的工作压力;还能改善血液循环,让胰腺得到更充足的血液供应,增强细胞活力。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饭后不要马上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影响胰液分泌和排出。
4. 控制体重,别给胰腺 “加负担”。肥胖是胰腺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会堆积在腹部,压迫胰腺和胰管,影响胰液的排出;同时,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让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腰围男性不超过 90 厘米、女性不超过 85 厘米,能让胰腺轻松不少。
四、情绪与习惯:别给胰腺 “添堵”
情绪和生活习惯对胰腺的影响常常被忽略,不良的情绪和习惯会像 “隐形的手”,扰乱胰腺的正常功能。
1. 别让坏情绪 “刺激” 胰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中,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胰腺的分泌。比如人在暴怒时,体内会释放一些激素,可能导致胰管收缩、胰液分泌异常,增加胰液淤积的风险。就像人紧张时会手心冒汗,胰腺在负面情绪下也会 “不知所措”。日常要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散步、和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让胰腺在 “平和的环境” 中工作。
2. 戒烟,给胰腺 “清清爽爽” 的环境。吸烟不仅伤肺,对胰腺也有很大危害。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胰管内皮细胞,导致胰管收缩,影响胰液排出;还会促进胰液中消化酶的活化,增加胰腺自身消化的风险。戒烟能减少这些伤害,让胰腺的 “工作环境” 更干净,降低患病风险。
3. 定期排便,避免 “连锁反应”。长期便秘会让肠道内压力升高,可能间接影响胰液的排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被吸收后可能损伤胰腺细胞。日常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每天喝足够的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肠道通畅,不给胰腺 “添堵”。
4. 别乱吃药,避免胰腺 “受伤”。有些药物可能会对胰腺造成损伤,比如某些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如果因为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腹痛、恶心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排查是否影响到了胰腺。
五、警惕胰腺 “求救信号”
胰腺出问题时,会发出一些 “求救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能尽早干预,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1. 腹痛是最典型的信号。胰腺出问题时,疼痛多集中在上腹部,可能是隐痛、胀痛,也可能是剧烈的绞痛,有时会向腰背部放射,让人坐立难安。比如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疼痛往往很剧烈,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慢性胰腺炎则可能是反复发作的隐痛,吃了油腻食物后加重。出现这种疼痛不要强忍,及时就医检查。
2. 消化不良要留意。胰腺分泌的胰液是消化的 “主力”,如果胰腺功能下降,胰液分泌不足,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吃了油腻食物后腹胀明显、大便中出现油花(脂肪泻)、食欲下降等。这些症状虽然不特异,但长期存在时要考虑胰腺的问题。
3. 血糖异常可能是胰腺 “报警”。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一旦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比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如果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突然出现血糖异常,要检查一下胰腺功能。
六、特殊人群更要 “盯紧” 胰腺
有些人因为体质或生活习惯的原因,胰腺更容易出问题,这些人群要格外注意养护。
1. 胆结石患者要防 “祸及胰腺”。胆结石是导致胰液排出受阻的常见原因,尤其是胆囊里的小结石,可能会掉到胆管和胰管的汇合处,堵住通道。胆结石患者要积极治疗,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诱发胰腺炎。
2. 有胰腺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提前预防。胰腺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胰腺炎、胰腺癌等病史,更要注意日常养护,定期做胰腺相关检查,比如腹部超声、血淀粉酶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要定期检查。如前所述,某些药物可能损伤胰腺,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查胰腺功能,监测是否有异常。
胰腺的健康藏在每一个日常细节里,少一点油腻,多一点清淡;少一点熬夜,多一点休息;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平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能让胰腺远离 “累” 和 “堵” 的困扰,始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记住,对胰腺的呵护,不在于轰轰烈烈的 “大动作”,而在于细水长流的 “小坚持”。
(肖桃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胰外科一病区(2)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