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眼睛怕光又干涩?试试中医的 “润眼” 小思路

2025-08-22 12: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眼睛是人体与外界沟通的“窗口”,但如今,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频繁熬夜、环境干燥等因素,让越来越多人的“窗口”出现了问题——怕光、干涩,甚至伴有异物感、视物模糊。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不适多与“眼窍失养”“津液不足”“邪气侵扰”有关。作为眼科医生,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为大家介绍中医的“润眼”思路和实用方法,帮助眼睛恢复水润明亮。

一、眼睛怕光干涩的“中医根源”
中医认为,眼睛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其正常功能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和脏腑功能的协调。眼睛怕光、干涩等不适,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肝血不足,目失濡养:中医有“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的说法,肝血充足时,血液才能源源不断地滋养眼睛,让眼睛灵活有神。若肝血不足,就像灌溉眼睛的“水源”减少,眼睛失去濡养,容易出现干涩、怕光、视物疲劳等症状。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行为,会暗耗肝血,加重这种情况。

2.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肝肾同源,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能滋养肝脏。若肝肾阴虚,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虚火就会向上侵扰眼睛。虚火过盛时,眼睛会出现干涩、灼热、怕光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3. 脾气虚弱,水湿不化:脾主运化,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津液,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包括眼睛。脾气虚弱时,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生成不足或无法正常输布,眼睛得不到足够的津液滋养,就会变得干涩。同时,脾气虚还可能导致水湿内停,湿邪阻滞眼部经络,加重不适。

4. 外感邪气,侵袭眼窍:风、燥等外邪容易侵袭眼睛。风邪善行数变,可导致眼睛怕光、流泪;燥邪易伤津液,会加重眼睛的干涩感。在秋冬干燥季节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燥邪更易趁虚而入,引发或加重眼部不适。

二、中医“润眼”的“核心思路”
中医调理眼睛怕光干涩,并非简单地“补水”,而是从整体出发,通过滋养脏腑、调和气血、祛邪扶正,让眼睛得到充足的濡养,就像给眼睛打造一个“生态平衡系统”:

1. 滋养肝血,充盈“濡养眼液”:肝血充足是眼睛水润的基础,通过调理肝脏,补充肝血,能为眼睛提供持续的“滋养源泉”。就像给干涸的池塘引来活水,让眼睛重新焕发生机。

2. 滋阴降火,平衡“眼部阴阳”:对于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引起的眼部不适,需要滋阴降火,补充阴液,抑制虚火,让眼部的阴阳恢复平衡,消除干涩、灼热等症状。

3. 健脾益气,促进“津液生成”: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促进津液生成和输布,让津液能够顺利到达眼部,发挥滋润作用。这相当于增强“供水系统”的动力,保证津液的正常输送。

4. 祛风润燥,清除“外来邪扰”:针对风、燥等外邪侵袭导致的眼部问题,需要祛风润燥,清除邪气,减少其对眼睛的刺激,缓解怕光、干涩等不适。

三、中医“润眼”的“实用方法”
结合上述思路,以下这些中医“润眼”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日常调理:

(一)穴位按摩,疏通“眼部经络”

通过按摩眼部及周围的穴位,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津液循环,滋养眼窍:

· 睛明穴:位于内眼角上方凹陷处。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能缓解眼睛干涩、怕光。

· 四白穴:位于眼眶下缘正中直下约0.5寸处。用食指指腹按揉,每次1分钟,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减轻眼部疲劳。

·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1-2分钟,能祛风明目,缓解眼睛不适。

·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摩此穴能养肝血,间接滋养眼睛,可在家人帮助下用手掌根部按揉,每次2-3分钟。

(二)中药茶饮,内调“滋养津液”

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泡茶饮用,能从内部补充津液,滋养眼睛:

· 肝血不足者:取枸杞10克、桑葚10克、红枣5枚,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桑葚滋阴补血,红枣补气养血,三者搭配能补充肝血,滋养眼睛。

· 肝肾阴虚者:取麦冬10克、石斛10克、菊花5克,开水冲泡饮用。麦冬、石斛滋阴润燥,菊花清肝明目,适合伴有眼睛干涩、怕光、头晕的人群。

· 脾气虚弱者:取黄芪1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煮水或冲泡饮用。黄芪补气健脾,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健脾,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津液生成。

(三)中药熏蒸,外润“眼周肌肤”

用中药蒸汽熏蒸眼睛,能直接滋润眼表,缓解干涩、怕光:

· 取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5克,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然后将药液倒入碗中,用毛巾围住头部,眼睛对着蒸汽熏蒸(注意距离,避免烫伤),每次5-10分钟。桑叶、菊花能清肝明目、祛风润燥,薄荷能清凉止痒,适合风燥侵袭引起的眼部不适。

(四)生活调理,营造“润眼环境”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润眼”的基础:

·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肝脏得到充分休息,利于肝血恢复。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睡眠时血液更多地流向肝脏,有助于肝血滋养眼睛。

· 用眼有度: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5-10分钟,可远眺远方或闭目养神,让眼睛放松。减少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屏幕与眼睛保持适当距离(约50-70厘米),屏幕亮度不宜过高。

· 环境调护: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50%-60%),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外出时若阳光强烈,可佩戴太阳镜,减少强光对眼睛的刺激;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风口或烟尘环境中。

·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鸡蛋等,这些营养素对眼睛健康有益。中医认为“以形补形”,适当食用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能补充肝血,滋养眼睛,但需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摄入胆固醇。

四、中医“润眼”的“注意事项”
在采用中医方法调理眼睛时,这些注意事项需牢记,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一)辨证选用,不盲目跟风

不同原因引起的眼睛怕光干涩,调理方法不同。例如,肝血不足与肝肾阴虚的调理方案存在差异,若盲目使用不适合自己体质的方法,可能会加重不适。建议根据自身症状,或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操作规范,避免意外

进行穴位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眼部周围组织;中药熏蒸时,要控制好温度和距离,防止烫伤眼睛和皮肤;中药茶饮虽温和,但也需注意用量,避免长期大量饮用引起身体不适。

(三)及时就医,不延误病情

中医调理适合缓解轻度的眼睛怕光干涩。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视力明显下降、眼睛疼痛、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可能是干眼症、角膜炎、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引起的,应及时到眼科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四)结合西医,综合调理

中医“润眼”思路与西医治疗并不矛盾。对于一些慢性眼部问题,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调理方法,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和中药茶饮,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需注意,不要用中医方法替代必要的西医治疗。

眼睛怕光干涩虽然常见,但长期忽视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损伤视力。中医的“润眼”思路注重整体调理,从滋养脏腑、调和气血、祛邪扶正入手,通过穴位按摩、中药茶饮、生活调理等方法,为眼睛提供全方位的呵护。只要坚持科学调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能让眼睛摆脱不适,重新变得水润明亮。如果对自身眼部状况不确定,或调理后症状无改善,建议及时咨询眼科医生或中医师,获得专业指导。

(赵双娜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