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年轻人也会脑出血?当代人的脑血管健康警示

2025-08-22 14: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脑出血,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这是“老年病”,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遇到。但近年来,神经外科的诊室里,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因为脑出血被送医,打破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固有认知。年轻人的脑血管,并非想象中那般“坚不可摧”,一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正在悄悄侵蚀着它们的健康。了解年轻人脑出血的真相,给脑血管多一份呵护,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忽视的健康课题。

一、打破偏见:年轻人的脑血管也会“出故障”
脑血管就像分布在脑部的“水管网络”,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年轻人的脑血管弹性好、管壁光滑,本应更“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1. 脑出血不分年龄

脑出血的本质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虽然老年人因为血管老化、高血压等基础病,风险相对更高,但年轻人如果存在脑血管先天异常、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问题,同样可能发生脑出血。临床上,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脑出血患者并不罕见,甚至还有十几岁的青少年病例。

2. 脑血管的“脆弱点”

年轻人的脑血管可能存在一些先天的“脆弱点”,比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这些异常结构就像埋在脑血管里的“定时炸弹”,平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在某些诱因下(如血压突然升高、情绪剧烈波动),就可能破裂出血。此外,后天因素导致的血管损伤,也会让年轻人的脑血管变得脆弱。

3. 症状更具迷惑性

年轻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好,脑出血发作时,初期症状可能不如老年人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偏头痛”等小问题,从而延误就医。等到症状加重时,往往已经造成了更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二、年轻人脑出血:哪些“隐形杀手”在作祟?
年轻人脑出血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后天因素与先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些当代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是伤害脑血管的“隐形杀手”。

1. 高血压的“年轻化”

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现在高血压正逐渐“盯上”年轻人。长期熬夜、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年轻人的血管弹性好,初期可能只是偶尔血压波动,但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使血管壁逐渐受损、变脆,最终可能引发破裂出血。更危险的是,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脑出血才发现问题。

2. 不良饮食习惯的“累积伤害”

当代年轻人偏爱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火锅、奶茶、甜点等。这些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血管粥样硬化的进程。血管壁上堆积的脂质斑块,不仅会狭窄血管通道,还可能破裂引发血栓,或直接损伤血管壁,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外,暴饮暴食会导致短时间内血压、血糖骤升,给脑血管带来额外压力。

3. 长期熬夜的“慢性透支”

熬夜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无论是工作加班、刷手机还是玩游戏,都让大脑和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熬夜时,身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持续冲击脑血管。同时,熬夜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的负担。长期熬夜就像给脑血管“反复施压”,终有一天可能超过其承受极限。

4. 吸烟饮酒的“双重打击”

吸烟对血管的伤害是全方位的,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容易形成血栓,同时还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酒精会直接刺激血管,导致血压波动,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凝血机制,增加出血风险。吸烟和饮酒的“双重打击”,会让脑血管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

5. 情绪与压力的“瞬间爆发”

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工作、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情绪剧烈波动时,血压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就像突然给脑血管“增压”,对于存在血管异常或已经受损的脑血管来说,很可能在这种“爆发性压力”下发生破裂。

三、脑血管的“求救信号”:这些表现别忽视
脑出血发作虽然突然,但很多时候并非毫无征兆。当脑血管受到损伤或压力过大时,身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能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1. 突发剧烈头痛

这是脑出血最常见的信号之一,通常表现为“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就像头部被重击或炸裂一样,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这种头痛往往突然发作,没有明显诱因,且不会自行缓解,需要高度警惕。

2. 肢体活动异常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比如手臂抬不起来、走路时一条腿拖曳、握东西时容易掉落等。这是因为出血压迫了控制肢体运动的脑组织,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3. 言语功能障碍

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即使平时语言能力正常,也会出现沟通困难。这是由于出血影响了大脑的语言中枢。

4. 视力异常

突然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比如看东西时眼前有一部分看不见),或者眼睛无法正常转动,出现复视(看东西重影)等症状。这可能是出血影响了视觉中枢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

5. 意识障碍

病情严重时,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症状,这是因为大量出血导致脑组织受压、脑水肿,影响了大脑的意识功能。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往往提示病情危急,需要立即就医。

当出现这些信号时,无论年龄大小,都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有神经外科救治能力的医院。脑出血的救治黄金时间很短,每延误一分钟,脑组织损伤就可能加重一分。

四、守护脑血管:年轻人该做些什么?
年轻人保护脑血管健康,并非要做多么复杂的事情,而是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养成健康的习惯,为脑血管“减压”“护航”。

1. 管好血压,定期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偏高,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增加运动、保证睡眠等。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控制血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长期处于高位。

2. 改善饮食,给血管“减负”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帮助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弹性,为脑血管“减负”。同时,要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吃饭时细嚼慢咽。

3. 拒绝熬夜,保证睡眠

尽量做到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睡前避免刷手机、玩游戏等容易让人兴奋的活动,可以通过听轻音乐、泡脚等方式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让大脑和血管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减少慢性损伤。

4. 戒烟限酒,远离伤害

尽早戒烟,远离二手烟,减少香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尽量不饮酒,如果无法避免,也要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和空腹饮酒,减少酒精对血管和肝脏的伤害。

5. 释放压力,管理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旅游等。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的情绪中,遇到压力时及时疏导,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血压才能稳定,脑血管才能少受“冲击”。

6. 适度运动,增强血管活力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血压、血脂水平,让脑血管更“有活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

7. 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要增加脑血管相关检查(如头颅CT、脑血管超声等)。通过体检,能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病情进展。

年轻人的脑血管健康,关乎未来的生活质量。脑出血虽然可怕,但只要足够重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大大降低风险。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太多因不良习惯导致的年轻脑出血患者,也希望通过这些警示,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保护脑血管的重要性。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脑血管“保驾护航”,才能拥有更健康的未来。

(郭辉 巩义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