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是宝宝身体探索世界的第一道 “关卡”。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标志着宝宝从静态躺卧迈向动态活动的关键一步。它能让宝宝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刺激视觉发育;能锻炼全身肌肉的控制能力,为后续的坐、爬、站打下基础;还能提升身体的平衡感和空间感知力。但不少宝宝在这道 “关卡” 前屡屡碰壁,别急,掌握这些方法,帮宝宝轻松 “通关”。
一、宝宝翻身受阻的深层原因
宝宝翻身不顺利,背后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不止是表面看到的 “没力气”。
1. 神经系统发育节奏会影响翻身进程:宝宝的神经系统需要协调肌肉、感官等多个系统完成翻身动作,若神经系统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就会出现动作卡顿、不协调的情况。比如,大脑发出 “翻身” 指令后,四肢肌肉无法及时做出相应的收缩和放松反应,导致动作中断。
2. 感官整合能力在悄悄起作用:翻身时,宝宝需要通过视觉判断目标方向,通过前庭觉感知身体倾斜角度,通过本体觉感知肢体位置,这些感官信息需要快速整合才能完成动作。如果感官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比如前庭觉对身体倾斜的感知延迟,就会让宝宝在翻身时失去平衡,从而放弃尝试。
3. 日常活动模式可能成为隐形阻碍:有些宝宝长时间被抱在怀里或躺在婴儿车里,缺乏自主活动的机会,身体没有形成翻身的 “动力记忆”。还有些宝宝习惯了仰卧时被家长用玩具 “逗弄”,注意力集中在上方,没有向两侧转动身体的意识,自然难以触发翻身动作。
二、打造助力翻身的 “黄金预备状态”
想让宝宝顺利翻身,前期的 “铺垫” 工作至关重要,从身体状态到环境氛围都要精心准备。
1. 身体唤醒训练:激活宝宝的肌肉潜能。每天固定时间让宝宝进行 “被动操”,握住宝宝的手腕和脚踝,缓慢地做手臂上举、腿部屈伸、身体扭转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 3-5 次,活动全身关节。还可以让宝宝趴在柔软的毛巾上,家长轻轻提起毛巾两端,让宝宝的身体轻微晃动,刺激前庭觉,同时锻炼颈部和背部肌肉的控制力。另外,在宝宝仰卧时,用手轻轻抚摸其背部、腹部和四肢,从中心向四肢方向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让肌肉处于 “待命” 状态。
2. 环境刺激优化:激发宝宝的翻身欲望。在宝宝清醒时,把他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比如客厅的爬行垫上,周围摆放色彩对比强烈的物品,比如红色的球、黄色的积木,距离宝宝身体两侧 30 厘米左右,吸引他向两侧转头。环境温度控制在 24-26℃,这个温度下宝宝不会因过热而烦躁,也不会因过冷而蜷缩身体,更愿意活动。床单选择略带纹路的纯棉材质,既能提供适当的摩擦力,让宝宝蹬腿时更有 “着力点”,又不会因过于光滑而让身体滑动不稳。
3. 情绪状态调节:宝宝心情愉悦时,身体会更放松,活动意愿更强。在进行翻身引导前,可以和宝宝说说话、唱唱儿歌,用轻松的语气互动,让宝宝处于愉悦状态。避免在宝宝饥饿、困倦或哭闹时进行训练,此时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不适上,很难配合动作练习。
三、阶梯式推动宝宝突破翻身瓶颈
翻身技能的掌握需要循序渐进,按照 “感知 - 尝试 - 熟练” 的步骤,一步步引导宝宝突破难点。
第一阶段:建立侧身意识
当宝宝能稳稳地仰卧抬头时,就可以开始这一阶段训练。家长坐在宝宝一侧,用一个会发出轻微声响的玩具(比如摇铃)在宝宝耳朵上方 10 厘米处轻轻晃动,吸引宝宝转头。当宝宝的头转向一侧后,家长用手轻轻托住宝宝的后腰部,向同侧缓慢推压,同时用玩具引导宝宝的肩膀和手臂向该侧转动,让宝宝的身体自然倾向一侧,形成 “半侧卧” 姿势。每次保持这个姿势 5-10 秒,每天练习 3-4 次,让宝宝逐渐熟悉身体向侧面倾斜的感觉。
第二阶段:解锁单侧翻身动作
当宝宝能主动向两侧转头并尝试侧身时,进入单侧翻身训练。在宝宝仰卧时,将玩具放在他身体一侧的斜前方,距离稍远一点,让宝宝需要伸长手臂才能够到。此时,宝宝会本能地向玩具方向倾斜身体,家长可以用手掌轻轻抵住宝宝的另一侧臀部,当宝宝的肩膀和髋部形成扭转力时,顺势施加一点向前的推力,帮助宝宝完成从仰卧到侧卧再到俯卧的完整动作。注意推力要轻柔,让宝宝感觉是自己 “用力” 完成的动作。每次成功后,让宝宝玩一会儿玩具作为奖励,强化他的动作记忆。
第三阶段:实现双向翻身自由
当宝宝熟练掌握单侧翻身后,重点训练向另一侧翻身的能力。在宝宝俯卧时,家长在他身体另一侧用玩具吸引注意力,引导他转头、抬肩。此时,宝宝会试图用下方的手臂支撑身体,上方的手臂向玩具方向伸展,家长可以用手轻轻拉起宝宝的上方手臂,同时用另一只手在他的背部轻轻推一下,帮助身体完成从俯卧到仰卧的翻转。开始时宝宝可能会有些抗拒,因为俯卧时视线范围受限,家长可以在翻转过程中用语言鼓励,比如 “宝宝真棒,马上就能看到玩具啦”,降低他的紧张感。每天交替训练两侧翻身,直到宝宝能自主完成双向翻身。
四、破解翻身训练中的 “疑难杂症”
训练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出现各种 “小状况”,用对方法就能轻松化解。
状况一:翻身到一半 “卡住”,身体扭成 “麻花”
这是因为宝宝的核心力量不足,无法将身体 “拧转” 到底。可以通过 “毛巾卷辅助法” 改善:将薄毛巾卷成直径 5 厘米左右的圆柱状,放在宝宝仰卧时的腰侧,当宝宝向有毛巾卷的一侧翻身时,毛巾卷会给腰部一个支撑力,帮助身体完成扭转。同时,让宝宝多练习 “仰卧抬腿”,家长握住宝宝的脚踝,缓慢将双腿抬至与床面成 45° 角,再放下,重复 5-6 次,增强腹部和腰部肌肉力量。
状况二:只会 “翻滚” 不会 “翻身”,身体像球一样滚动
这种情况是因为宝宝没有掌握 “分段用力” 的技巧,把翻身变成了整体滚动。家长可以用手 “标记” 发力点,在宝宝仰卧时,用手指轻轻点触他的肩膀和对侧的髋部,嘴里说 “这里用力,这里跟上”,引导宝宝意识到翻身需要肩膀和髋部交替用力。还可以在宝宝身体两侧放置较软的靠枕,限制他的滚动范围,让他只能在小范围内尝试 “扭转” 动作,逐渐掌握正确的用力方式。
状况三:一翻身就哭闹,抗拒任何翻身尝试
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在翻身时曾有过不适体验,比如被衣物硌到、翻身时撞到东西等。首先检查宝宝的衣物,确保没有标签摩擦皮肤、没有松紧带勒住腰部。然后在宝宝翻身的区域设置 “安全缓冲区”,用柔软的靠垫围出一个小空间,让宝宝即使翻身幅度大也不会撞到硬物。训练时,家长先自己在宝宝面前做翻身动作,脸上带着愉悦的表情,让宝宝觉得翻身是件有趣的事,再用他最喜欢的玩具引导,降低抵触情绪。
五、保障翻身训练的 “安全守则”
训练过程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些细节千万不能忽视。
1. 训练场地 “无死角” 排查:除了清理尖锐物品,还要注意地面的平整度,避免在有坡度的地方训练,防止宝宝翻身时滑倒。爬行垫的边缘要固定好,避免卷起导致宝宝绊倒。如果在婴儿床上训练,一定要放下床栏并锁好,床栏的高度要超过宝宝翻身时的身体高度,防止翻出床外。
2. 训练时段 “科学选择”:最佳训练时间是宝宝吃奶后 1-2 小时,此时宝宝既不饥饿也不困倦,精力充沛。避免在刚睡醒时训练,宝宝刚醒来时身体还处于 “松弛” 状态,肌肉力量不足;也不要在临睡前训练,以免让宝宝过度兴奋影响睡眠。
3. 动作幅度 “循序渐进”:不要强行掰动宝宝的肢体完成翻身动作,这样会让宝宝感到疼痛和恐惧。每次训练时,观察宝宝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皱眉、身体僵硬、呼吸急促等表现,说明动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要立即停止,下次训练时减小动作幅度。
4. 技能发展 “不设时限”:每个宝宝的发育节奏不同,有些宝宝 4 个月就能熟练翻身,有些宝宝 6 个月才开始尝试,这都是正常的。不要因为邻居家的宝宝会翻身了,就急于求成给自家宝宝 “加练”,过度训练可能会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延缓技能掌握。
翻身,是宝宝探索世界的 “第一扇门”。当宝宝第一次成功翻过时,眼中闪烁的惊喜光芒,是对成长最好的见证。家长要做的,就是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为宝宝推开这扇门,让他在探索中感受身体的力量,享受成长的乐趣。记住,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引导,宝宝自然会给你带来惊喜。
(黄亚茹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