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历程一直充满挑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疗效显著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患者都会面临靶向药物耐药的问题,这使得肺癌的治疗再次陷入困境。
靶向药物耐药的原因复杂多样。从癌细胞自身来看,靶点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原因。癌细胞非常狡猾,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靶向药物的攻击。例如,EGFR 基因可能会发生新的突变,像 T790M 突变,一旦出现这种突变,原来的靶向药物就无法再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生长。此外,癌细胞还会开启其他的生长信号通路来继续存活和增殖,即旁路激活。比如,当 EGFR 通路被靶向药物阻断后,癌细胞可能会激活 MET 通路,从而导致耐药。
肿瘤微环境也对靶向药物耐药产生着影响。肿瘤周围的基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会与癌细胞相互作用,分泌一些因子促进癌细胞的耐药。同时,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靶向药物耐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常会分泌一些抑制免疫反应的因子,同时还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帮助癌细胞更好地生长和扩散,进而导致靶向药物耐药。
面对靶向药物耐药,患者和医生都迫切需要寻找破局之道。传统的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生长,但副作用较大,且长期疗效有限。此时,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往往成为关键的希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肺癌免疫治疗的主力,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或其配体 PDL1 抑制剂的应用最为广泛。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药物已纳入一线及后线治疗的标准方案。有研究表明,PDL1 高表达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五年总生存率可达 31.9%,显著优于化疗组的 16.3%。
除了 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也是一个有潜力的预测指标。高 TMB 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低 TMB 患者。此外,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肺癌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可能更佳。不过,目前尚无完美的单一预测标志物,临床决策常需综合考量。
联合策略是提升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方向。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无驱动基因突变晚期 NSCLC 的一线基石方案。免疫治疗加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是一种有前景的联合方式,部分患者即使 PDL1 阴性也能获得较长时间的疾病控制。
然而,免疫治疗也并非完美无缺。耐药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限制了免疫治疗的长期获益。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包括肿瘤微环境抑制、新抗原丢失、干扰素信号通路缺陷等。对于进展后的处理,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根据经验,对于寡进展患者,局部治疗后继续原免疫治疗有时仍能获益;广泛进展则需考虑换用其他方案,如尝试不同机制的免疫药物或联合其他治疗模式。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也是临床实践的关键环节。irAEs 可累及全身任何器官,及时的处理至关重要。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用药前教育和用药后密切监测,建立快速响应的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从化疗到免疫治疗,肺癌靶向药物耐药后的破局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以其独特的机制和显著的疗效,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涌现,为肺癌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姜敏捷 河北燕达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