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哮喘持续状态,家庭急救的三大误区与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

2020-06-20 15: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哮喘持续状态,作为哮喘发作中的危急重症,是患者气道严重阻塞、呼吸功能急剧下降的表现,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在家庭急救环节,存在诸多误区,而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则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高效的救治保障。

一、家庭急救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盲目依赖偏方或错误用药

许多哮喘患者在发作时,家属往往病急乱投医,尝试各种偏方,如熏醋、喝姜汤等,这些方法不仅对病情毫无帮助,还可能因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此外,部分家属对哮喘药物的认识存在偏差,例如,将每日控制药当作急救药使用,或者因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导致炎症控制不佳,反而增加了急性发作风险。还有一些家属在孩子哮喘发作时,自行增加沙丁胺醇等急救药物的使用频率,1 小时内多次喷药,结果引发心悸、手抖等副作用,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误区二:错误的体位和安抚方式

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正确的体位对于呼吸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家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平躺或者采取不恰当的姿势,这不利于呼吸,会加重呼吸困难。同时,家属在孩子发作时的慌乱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更加恐惧,形成“越喘越急,越急越喘”的恶性循环。一些家属还会强行搂抱孩子,限制其呼吸,进一步加重孩子的缺氧症状,使病情恶化。

误区三:忽视病情严重程度,延误就医

部分家属对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认为孩子喘一会儿就会好,或者觉得去医院麻烦,选择在家自行观察和处理。即使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三凹征、精神状态改变等危险信号,也没有及时送医。这种延误就医的行为,使得原本可以通过及时干预控制的病情,发展为更严重的哮喘持续状态,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二、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

当哮喘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能够迅速启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救治。

三、急诊科的初步评估与处理

急诊科是患者入院后的第一站,医生会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生命体征等。对于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会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基本处理,同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气道痉挛,减轻炎症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呼吸内科的深入治疗与管理

呼吸内科医生在哮喘持续状态的救治中起着核心作用。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调整药物剂量、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等。同时,会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预防哮喘的再次发作。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呼吸内科医生还会联合其他科室进行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五、重症医学科的保障

对于病情极其危重的哮喘持续状态患者,可能会被转入重症医学科。在这里,医生会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更密切的监护和更积极的治疗。例如,使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辅助患者呼吸,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的生命。

六、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整合了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的优势资源,能够为哮喘持续状态患者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救治。不同科室的医生可以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避免了单一科室治疗的局限性。同时,多学科协作还能够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总之,哮喘持续状态的家庭急救至关重要,家属应避免陷入上述误区,及时、正确地采取急救措施。而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则为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姜敏捷 河北燕达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