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气道狭窄、气流受限而出现呼吸困难。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可通过规范用药和日常护理控制症状,但当出现急性加重时,呼吸功能会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从家庭氧疗到无创呼吸机的科学管理,是帮助患者渡过危机的关键。
一、急性加重期:识别“危险信号”是第一步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加剧、痰量增多或痰液变脓。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 呼吸频率加快(超过30次/分钟);
2. 意识模糊、嗜睡或烦躁不安;
3. 嘴唇或指甲发紫(血氧饱和度低于88%);
4. 无法平卧,需坐起呼吸。
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可能已进入急性呼吸衰竭阶段,需紧急干预。
二、家庭氧疗:稳定期的“生命线”,急性期的“基础支持”
1. 长期家庭氧疗的适用人群
· 血氧分压(PaO₂)≤55mmHg,或血氧饱和度(SpO₂)≤88%;
· PaO₂在55-60mmHg之间,且伴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
核心原则:每日吸氧≥15小时,流量1-2升/分钟(低流量吸氧),避免高浓度氧气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2. 急性加重期的氧疗调整
· 目标:维持SpO₂在88%-92%,避免过高或过低。
· 设备选择:
o 鼻导管:简单易用,适合轻中度缺氧;
o 文丘里面罩:可精确控制氧浓度,适合需较高浓度吸氧的患者;
o 高流量湿化氧疗(HFNT):通过加热加湿的气体,改善气道黏膜功能,减少呼吸做功。
注意: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能因痰液阻塞或呼吸肌疲劳,单纯氧疗无法满足需求,需及时评估是否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
三、无创呼吸机:急性呼吸衰竭的“救命稻草”
1. 何时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
· 呼吸频率>30次/分钟;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升高,伴有酸中毒(pH<7.35);
· 使用辅助呼吸肌(如耸肩、三凹征);
· 意识清醒但无法耐受高流量氧疗。
2. 无创呼吸机的模式选择
· S模式(自主触发模式):适合自主呼吸良好的患者,呼吸机完全由患者触发;
· T模式(时间控制模式):适合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呼吸机按设定频率强制通气;
· S/T模式(智能混合模式):最常用,患者自主呼吸时为S模式,呼吸微弱时自动切换为T模式。
3. 参数设置“黄金法则”
· 初始吸气压(IPAP):8-12cmH₂O,逐步上调至12-20cmH₂O(缓解呼吸肌疲劳);
· 呼气压(EPAP):4-6cmH₂O(维持小气道开放,预防肺泡塌陷);
· 备用呼吸频率:12-16次/分钟(确保患者呼吸频率低于该值时触发通气)。
关键点:参数需由医生根据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调整,患者切勿自行修改!
4.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 面罩选择:
o 鼻罩:舒适性高,适合自主呼吸规律的患者;
o 全面罩:适合张口呼吸或鼻道狭窄的患者,但需注意面部贴合度,漏气量应<20L/分钟。
· 湿化与加温:维持吸入气体温度32-35℃、湿度80%-90%,预防气道干燥和痰液黏稠。
· 并发症预防:
o 腹胀:指导患者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o 面部压疮:选用硅胶面罩,在鼻梁、颧骨处粘贴水胶体敷料;
o 刺激性角膜炎:避免面罩漏气导致气流直吹眼睛。
四、家庭管理的“三大支柱”
1. 规范用药
· 长期使用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沙美特罗)和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减少急性加重频率。
· 急性加重期需加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疗程5-7天。
2. 呼吸功能锻炼
· 缩唇呼吸:吸气时用鼻,呼气时缩唇如吹口哨,缓慢呼出(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残气量);
· 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
3. 定期随访
· 每3个月至呼吸科门诊复诊,评估症状、血气及肺功能变化;
· 每年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呼吸机进行性能校准,确保设备符合ISO 80601-2-70标准。
五、紧急情况处理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 意识丧失或抽搐;
2. 呼吸停止或呼吸频率<8次/分钟;
3. 持续胸痛或咯血;
4. 氧疗后SpO₂仍<85%。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管理是一场“时间赛跑”,从家庭氧疗到无创呼吸机的科学应用,再到长期康复的规范管理,每一步都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将急性加重的“危机”转化为改善预后的“转机”。
(姜敏捷 河北燕达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