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脂指标咋看?简单几招教你读懂化验单

2025-05-16 17: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拿到血脂化验单,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箭头让人犯迷糊: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这些名词像密码一样难懂。其实,血脂化验单就像一份 “血液脂肪体检报告”,每个指标都有自己的 “职责” 和 “安全范围”。掌握几个简单方法,就能轻松读懂这些指标,知道自己的血脂是否健康。作为心血管内科护士,就来拆解血脂化验单里的 “门道”。

一、血脂化验单里的 “四大主力”
血脂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总称,化验单上最常见的四个指标就像 “四大主力”,各自反映不同的脂肪状况。

1. 总胆固醇:血液脂肪的 “总兵力”

总胆固醇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身体自身合成和从食物中吸收的部分。它就像一支 “混合部队”,既有 “有益兵” 也有 “有害兵”,正常范围一般在 2.8-5.2mmol/L 之间。

总胆固醇升高不一定全是坏事,但持续偏高会增加血管负担,就像河道里的泥沙过多,容易造成堵塞。不过,它的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单独升高不能直接判断健康问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看。

2. 甘油三酯:饮食相关的 “浮动兵”

甘油三酯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就像血液中的 “临时储备粮”,吃多了油腻食物或甜食,它的数值可能在短期内明显上升。正常范围通常是 0.56-1.7mmol/L,超过这个范围就属于偏高。

它的特点是 “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前一天吃了火锅、烧烤,第二天抽血可能就会超标,但通过调整饮食,几周内就能降到正常。不过,长期偏高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增加血管负担。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管里的 “破坏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被称为 “坏胆固醇”,它的主要任务是把胆固醇运到身体各个组织,但如果数量过多,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慢慢堵塞血管。正常人群的安全范围一般低于 3.4mmol/L,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在 2.6mmol/L 以下,冠心病患者则要更严格,低于 1.8mmol/L。

这个指标是血脂管理的 “重点监控对象”,数值越低,血管堵塞的风险就越小。

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管里的 “清道夫”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 “好胆固醇”,它能把血管里多余的胆固醇运回到肝脏代谢掉,就像血管里的 “清洁工”,帮助清除 “坏胆固醇” 留下的 “垃圾”。正常范围一般高于 1.0mmol/L,数值越高越好,能保护血管,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这个指标偏低,说明血管的 “清洁能力” 不足,需要通过运动等方式来提高。

二、化验单上的 “箭头” 啥意思?
化验单上的指标后面常常跟着向上或向下的箭头,这些箭头是判断指标是否异常的 “直观信号”,但不同人群的 “正常标准” 可能不一样。

1. 向上的箭头(↑):数值超标了

出现向上的箭头,说明这个指标超过了正常范围,比如甘油三酯 1.9mmol/L,后面标着↑,表示甘油三酯偏高。但要注意,不同医院的检测方法和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具体还要看化验单上标注的 “参考值”。

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普通人超过 3.4mmol/L 会标↑,但冠心病患者超过 1.8mmol/L 就会标↑,因为他们的 “安全线” 更低。

2. 向下的箭头(↓):数值偏低了

向下的箭头表示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出现↓需要注意,说明 “好胆固醇” 不足,血管保护能力下降。其他指标偶尔偏低一般不用太担心,比如总胆固醇略低,可能和近期饮食清淡有关。

但如果多个指标同时偏低,可能需要排查营养不良等问题,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3. 没有箭头:不一定绝对正常

没有箭头只能说明指标在普通人群的参考范围内,不代表对每个人都 “绝对安全”。比如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人,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 3.0mmol/L(在普通参考范围内),也需要进一步降低,因为他们属于 “高危人群”,要求更严格。

所以,看化验单不能只看箭头,还要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

三、不同人群的 “血脂安全线” 不一样
血脂指标的 “正常范围” 不是一刀切的,就像不同路况对车辆载重的要求不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血脂的 “安全线” 也有差异。

1. 健康人群:守住 “基础线”

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也没有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健康人,只要血脂四项都在普通参考范围内即可: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这类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

2. 高危人群:收紧 “安全绳”

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或肥胖、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血脂要求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2.6mmol/L,甘油三酯<1.7mmol/L,总胆固醇<4.1mmol/L。

这类人群需要每 3-6 个月查一次血脂,一旦超标要及时干预。

3. 极高危人群:拉紧 “警戒线”

已经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或做过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的人,属于极高危人群,血脂控制要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1.8mmol/L,其他指标也要尽可能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这类人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脂管理,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同时每月或每 2 个月复查一次。

四、读懂化验单的 “三步法”
面对血脂化验单,不用死记硬背参考值,掌握这三个步骤,就能快速判断自己的血脂状况。

1. 第一步:先找 “坏胆固醇”

拿到化验单,先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数值和箭头。因为它是导致血管堵塞的 “主犯”,是血脂管理的核心。如果这个指标超标,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人群,需要优先关注和处理。

比如一个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 2.0mmol/L,虽然在普通人参考范围内,但超过了 1.8mmol/L 的 “极高危线”,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2. 第二步:再看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的数值受饮食影响大,如果超标,先回忆近期饮食是否油腻,有没有大量饮酒。如果是,可以通过清淡饮食、增加运动,1-2 个月后复查,很多人能恢复正常。如果长期超标,即使没有其他指标异常,也需要干预。

比如甘油三酯达到 5.0mmol/L 以上,可能会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需要及时处理。

3. 第三步:结合 “好胆固醇” 和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需要结合低密度和高密度胆固醇来看,如果总胆固醇升高是因为低密度高,说明风险增加;如果是因为高密度高,反而是好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时,即使其他指标正常,也需要注意,因为它的 “保护作用” 不足。

比如总胆固醇略高,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高,低密度正常,这种情况通常不用太担心。

五、指标异常了?先别急着吃药
发现血脂指标异常,尤其是轻度升高,别立刻担心要吃药,很多情况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

1. 饮食调整:给血液 “减减负”

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就像给血管 “减少垃圾来源”;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帮助降低 “坏胆固醇”;用橄榄油、茶籽油等不饱和脂肪代替黄油、猪油,减少甘油三酯升高的风险。

比如把红烧肉换成清蒸鱼,把精米白面换成杂粮饭,坚持一个月,很多人的甘油三酯就能明显下降。

2. 运动干预:给血管 “动起来”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就像给血管 “做按摩”,能提高 “好胆固醇” 的含量,促进 “坏胆固醇” 的代谢。运动还能帮助控制体重,而肥胖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天抽出 30 分钟快走,坚持下来不仅能改善血脂,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3. 生活习惯:给血脂 “定定心”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让 “坏胆固醇” 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戒烟能让血脂指标逐渐改善;过量饮酒会导致甘油三酯飙升,限制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对控制血脂很重要;熬夜会打乱代谢节奏,影响血脂平衡,保持规律作息也能帮助稳定血脂。

六、这些情况需要 “药物帮忙”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 3-6 个月后,血脂指标仍然不达标,或者一开始就严重超标,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

1. “坏胆固醇” 严重超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 4.1mmol/L(健康人群)、3.4mmol/L(高危人群)或 2.6mmol/L(极高危人群),通过饮食运动无法降低时,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它能有效抑制 “坏胆固醇” 的合成,是降脂治疗的 “主力药”。

2. 甘油三酯飙升

甘油三酯超过 5.6mmol/L 时,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需要使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快速降低,同时配合严格的饮食控制。

3. 混合性血脂异常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超标,可能需要联合用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血脂化验单上的每个指标都有其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 “重点监控对象”,甘油三酯受饮食影响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 “保护因子”,总胆固醇需要综合判断。不同人群的 “安全线” 不同,不能只看化验单上的箭头。读懂化验单后,轻度异常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生活习惯调整来改善,严重超标则需要药物帮忙。记住,血脂管理的目标不是 “数字正常”,而是保护血管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定期查血脂,读懂化验单,才能让血液 “清澈”,血管通畅。

(常维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