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就像人体内的 “高速公路网”,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到全身各处。一旦血脂超标,血液里的 “脂肪垃圾” 就会在血管壁上堆积,慢慢形成斑块,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障碍物,轻则影响通行,重则完全堵死,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想要血管保持通畅,少 “堵车”,关键在于把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一、血脂是如何让血管 “堵车” 的?
血脂本身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但一旦超标,就会变成血管的 “隐形杀手”。了解这个过程,才能明白控制血脂的重要性。
1. “脂肪垃圾” 的沉积过程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就像带黏性的泥沙,当它的数量过多时,会钻进血管内皮的缝隙里,被氧化后吸引免疫细胞聚集,慢慢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一开始很小,像血管壁上的 “小疙瘩”,但会随着时间逐渐长大,挤压血管管腔,让血流变缓,就像高速公路被占用了一半车道。
如果斑块表面的 “纤维帽” 破裂,里面的物质会引发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就像高速公路上发生了 “连环追尾”,完全阻断交通。
2. 血管 “堵车” 的连锁反应
血管堵塞的部位不同,后果也不一样。冠状动脉堵塞会引发心梗,就像心脏的 “供血高速” 瘫痪,心脏因缺氧而受损;脑血管堵塞会导致脑梗,相当于大脑的 “营养通道” 中断,脑细胞会因缺血坏死;下肢血管堵塞则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腿肚子酸痛,休息后缓解,严重时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都和长期血脂控制不佳有关,就像不及时清理高速公路上的垃圾,迟早会出大事故。
二、不同人群的血脂 “安全线”,别搞混了
控制血脂不是 “一刀切”,就像不同车型有不同的载重标准,不同健康状况的人,血脂的 “安全线” 也不一样。
1. 健康人群:守住基础防线
没有高血压、糖尿病,也没有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健康人,血脂控制相对宽松:总胆固醇要低于 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低于 3.4mmol/L,甘油三酯低于 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高于 1.0mmol/L。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 “预防为主”,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血脂保持稳定,不给血管添麻烦。
2. 高危人群:收紧控制标准
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或者肥胖、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血脂控制要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低于 2.6mmol/L,总胆固醇低于 4.1mmol/L,甘油三酯仍需低于 1.7mmol/L。
这类人群血管已经面临较大风险,就像高速公路的弯道地段,需要更低的 “限速” 才能避免事故。
3. 极高危人群:拉严警戒线
已经发生过心梗、脑梗,或者做过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的人,属于极高危人群,血脂控制要达到最严格标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必须低于 1.8mmol/L,甚至要争取降到 1.4mmol/L 以下,其他指标也要尽可能压低。
这就像事故多发路段,必须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才能防止再次发生危险。
三、日常控制血脂,做好这 “五件事”
控制血脂不需要特殊技巧,从生活细节入手,坚持做好这几件事,就能让血脂逐渐回归正常,给血管 “减负”。
1. 给饮食 “换配方”
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 “高脂大户”,它们会让 “坏胆固醇” 和甘油三酯飙升,就像给血管 “倒垃圾”。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吸附肠道内的胆固醇,促进排出;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其中的 Omega-3 脂肪酸能降低甘油三酯,保护血管内皮。
做饭时用橄榄油、茶籽油代替猪油、黄油,这些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血管更友好。记住 “一荤一素一菇” 的搭配原则,让餐桌成为血脂的 “好朋友”。
2. 让身体 “动起来”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多余的脂肪,还能提高 “好胆固醇” 的含量,增强血管的 “清洁能力”。就像定期给高速公路做清扫,保持路面畅通。
运动要循序渐进,比如刚开始每天走 20 分钟,慢慢增加到 30 分钟,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对于中老年人,散步、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给关节带来太大负担。
3. 跟坏习惯 “说再见”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让 “坏胆固醇” 更容易沉积,就像用砂纸打磨血管壁,加速斑块形成。戒烟后,血管内皮会逐渐修复,血脂指标也会慢慢改善。过量饮酒会让甘油三酯升高,还会影响肝脏代谢胆固醇的能力,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别超过 25 克(约相当于啤酒 750 毫升),女性别超过 15 克(约相当于红酒 150 毫升)。
熬夜会打乱代谢节奏,导致血脂紊乱,保持每天 7-8 小时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血管,调节血脂。
4. 把体重 “管起来”
肥胖,尤其是肚子大的 “腹型肥胖”,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让血脂、血糖都跟着超标。就像给血管 “额外加负担”,越胖负担越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 在 18.5-23.9 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 90 厘米,女性不超过 85 厘米,能有效改善血脂状况。
减重不用追求 “速成”,每月减 1-2 公斤是健康的速度,关键是长期保持。
5. 定期给血脂 “做检查”
健康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即可;高危人群每 3-6 个月查一次;极高危人群每月或每 2 个月查一次。及时了解血脂变化,才能尽早调整控制方案,就像定期检查高速公路的路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查血脂时不用空腹的项目越来越多,但如果是首次检查或调整治疗方案,最好空腹 8 小时以上,结果更准确。
四、这些情况,光靠 “自律” 还不够
有些时候,即使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血脂还是降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药物帮忙,别硬扛。
1. “坏胆固醇” 顽固超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控制的 “重中之重”,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 3-6 个月后,仍达不到目标值(比如高危人群超过 2.6mmol/L),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能抑制 “坏胆固醇” 的合成,就像给 “脂肪工厂” 关小阀门,效果明确且安全。
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虽然副作用发生率低,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更放心。
2. 甘油三酯 “飙升”
甘油三酯超过 5.6mmol/L 时,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这时候需要用贝特类药物快速降低。如果同时伴有 “坏胆固醇” 升高,可能需要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联合使用,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这类人群要严格控制甜食和酒精,否则药物效果会大打折扣。
3. 家族性高血脂
有些人因为遗传原因,即使饮食清淡、不爱运动,血脂也会明显升高,这就是家族性高脂血症。这类情况通常需要更早、更积极地使用药物,甚至联合多种药物,才能把血脂控制住,降低血管 “堵车” 的风险。
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最好提前做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有家族性高血脂,早干预早受益。
五、血管 “堵车” 的早期信号,别忽视
血管堵塞往往是 “悄悄进行” 的,但身体也会发出一些早期信号,及时发现能避免严重后果。
1. 肢体麻木、无力
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拿东西掉地上,走路一瘸一拐,可能是脑血管或下肢血管堵塞的信号,就像 “交通要道” 出现了拥堵,需要立即就医。
2. 胸闷、胸痛
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休息几分钟后缓解,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的表现,就像心脏的 “供血高速” 出现了拥堵,要及时做心电图和血脂检查。
3. 视力突然模糊
眼睛的血管很细小,对堵塞非常敏感。如果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眼前发黑,可能是眼底血管堵塞,需要尽快处理,否则可能影响视力。
想让血管少 “堵车”,控制血脂是核心。从了解血脂如何损伤血管,到明确自己的 “安全线”,再到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每一步都在为血管通畅 “保驾护航”。记住,血管的健康不是一天养成的,血脂的控制也需要长期坚持。就像保养高速公路,定期清扫、及时维护,才能让血液在血管里畅通无阻,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身体保持健康活力。
(常维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