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手术后的疼痛管理一直是患者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且备受关注的一个环节。当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焦虑、失眠等,这些都可能对患者的康复进程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单一药物镇痛方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广泛应用,它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副作用风险,比如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而且单一药物的镇痛效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种类型和程度的疼痛。
近年来,多模式镇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疼痛管理策略,凭借其显著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它的核心在于遵循“多靶点”和“多途径”原则。在“多靶点”方面,疼痛的传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外周神经、脊髓、大脑等多个环节。多模式镇痛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作用于疼痛传导的不同环节,从而更全面地控制疼痛。例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主要作用于外周组织,它可以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合成,从而减轻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减少疼痛介质的产生。而阿片类药物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提高痛阈,从而起到强大的镇痛作用。将这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就可以从外周和中枢两个层面同时发挥作用,增强镇痛效果。
在“多途径”方面,除了药物治疗,还包括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的应用、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非药物疗法。神经阻滞是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根附近,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镇痛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在手术区域提供长时间、有效的镇痛,减少全身用药的剂量,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局部麻醉药的应用可以在手术切口周围进行浸润麻醉,或者在术后通过留置导管持续给药,进一步减轻切口部位的疼痛。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康复训练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心理干预则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其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聚焦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实施,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疼痛评估。医生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行为、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等方法,了解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可能的疼痛机制。基于评估结果,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例如,对于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除了常规的镇痛药物外,还可以在手术结束时进行局部麻醉药的浸润或神经阻滞,以减少术后早期的疼痛。此外,术后早期活动和物理治疗也有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恢复。早期活动可以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物理治疗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在术后早期进行适度的热敷和按摩,有助于缓解腹部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
多模式镇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患者教育。患者需要了解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但也需要正确对待。医护人员会向患者详细介绍术后疼痛的原因、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应对方法,让患者知晓如何正确使用镇痛药物和参与非药物疗法。例如,告诉患者按时服药的重要性,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物理治疗和心理放松训练等。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确保镇痛方案的有效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多模式镇痛并非没有风险。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剂量的控制以及非药物疗法的适宜性都需要医生仔细考量。因此,多模式镇痛的实施需要跨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麻醉师、外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等,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服务。麻醉师负责制定和调整药物镇痛方案,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减少疼痛的技术,如精细的手术操作、使用合适的手术器械等;护士则负责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疼痛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物理治疗师和心理医生分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物理治疗和心理干预。
总之,聚焦术后多模式镇痛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它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镇痛手段,不仅提高了镇痛效果,还减少了药物副作用,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推广,多模式镇痛将在未来的疼痛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朱志峰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