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确诊为糖尿病(尤其是1型或早期2型),科学的管理和干预尤为重要。合理的饮食搭配与规律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控制血糖水平,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具体建议:
一、饮食原则:平衡营养,稳定血糖
核心目标是通过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定时定量进餐以及优化营养素比例来维持血糖平稳,同时满足成长所需的能量和微量元素需求。
1.主食精细化替代
减少精制米面摄入,改用全谷物(如糙米、燕麦)、杂豆类(红豆、绿豆)及薯类(红薯、山药)。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避免餐后血糖骤升。例如早餐可用无糖麦片粥代替白粥,午餐搭配荞麦面条或藜麦饭团。
2.优质蛋白优先补充
每日保证鱼虾、禽肉、鸡蛋和豆制品的摄入量,它们既能提供优质氨基酸支持肌肉生长,又不显著升高血糖。清蒸鳕鱼配豆腐汤、水煮鸡胸肉沙拉都是理想选择。需注意避免加工肉类(香肠、培根),因其含盐量高且可能隐藏反式脂肪酸。
3.蔬果多样化但不过量
深色蔬菜(西兰花、菠菜)和非淀粉类水果(蓝莓、草莓、苹果)应占膳食大半壁江山。建议将水果作为加餐而非随餐食用,每次不超过一个拳头大小;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需计入主食总量中。番茄炒蛋、凉拌秋葵等少油烹饪方式更健康。
4.健康脂肪巧添加
适量坚果(杏仁、核桃)、亚麻籽油和深海鱼类中的ω-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可在酸奶中撒一把碎核桃仁,或用橄榄油拌沙拉,但需警惕油炸食品和奶油蛋糕等隐形高脂陷阱。
5.严格控糖戒甜饮
所有含糖饮料(可乐、果汁)、糕点及蜜饯均属禁忌。口渴时首选白开水、淡茶或自制柠檬薄荷水;若需甜味剂调味,可选择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产品。家庭烹饪也应摒弃白糖,改用木糖醇等替代品。
6.分餐制与进食节奏
采用“三正餐+两加餐”模式,每顿七八分饱,两餐间间隔不超过4小时。细嚼慢咽能提前触发饱腹信号,防止暴饮暴食。例如上午课间可吃一小把腰果+半根香蕉,下午则搭配无糖酸奶与黄瓜条。
二、运动方案:动静结合,增强体质
规律运动是调控血糖的天然良药,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安全有效的计划。
1.有氧运动打基础
每周至少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跳绳。放学后与同学组队打羽毛球、踢毽子既能社交又能锻炼心肺功能。初始阶段从短时间开始逐步增量,避免过度疲劳导致低血糖风险。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随身携带糖果以防突发状况。
2.力量训练塑体型
每周安排2~3次抗阻练习,包括俯卧撑、深蹲、弹力带划船等自重动作。重点锻炼大肌群(腿部、背部),提升基础代谢率。青春期男孩可尝试哑铃推举,女孩则适合瑜伽球核心稳定性训练。注意动作规范性,必要时寻求教练指导。
3.柔韧性与协调性并重
每天进行10分钟拉伸放松,如猫牛式伸展脊柱、蝴蝶式打开髋关节;周末参与舞蹈课或武术套路练习,增强身体控制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缓解学习压力,还能改善体态预防驼背等问题。
4.日常活动融入生活
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加活动量:步行上下学、爬楼梯代替电梯、做家务时听音乐扭动身体。佩戴计步器设定每日目标(如8000步),让全家共同参与挑战赛增加趣味性。
三、注意事项与心理支持
1.个性化调整不可少
每个孩子的体质差异较大,需定期复诊并与营养师沟通,根据生长曲线、运动习惯等因素动态修正方案。例如运动员型少年可能需要更高的热量摄入以匹配消耗量。
2.家庭协作是关键
父母应以身作则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在家囤积零食饮料;外出就餐时主动询问菜品做法,要求少油少盐不加糖。共同准备晚餐的过程也是亲子互动的好机会。
3.心理关怀同样重要
患病初期可能出现焦虑情绪,学校老师应给予理解包容,允许携带急救食品进教室。鼓励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培养积极心态面对疾病管理。
通过科学的饮食规划、适度的运动干预以及全方位的支持体系,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杨玉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及代谢科病区一病区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