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液透析 vs 腹膜透析:肾衰竭患者该如何选择?

2025-08-20 08: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净化工厂”,负责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调节电解质平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当肾脏功能因慢性肾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逐渐衰竭时,患者需依赖透析治疗延续生命。目前,透析主要分为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两种方式。面对这两种技术,患者常陷入选择困境:哪种更适合我?本文将从原理、优缺点、适应人群及选择原则等方面进行科普解读。

一、透析的“核心任务”:替代肾脏功能

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核心目标都是替代肾脏的三大功能:

1. 清除毒素:排出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

2. 调节水电解质:维持血钠、钾、钙等平衡;

3. 排除多余水分:缓解水肿和高血压。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清洁血液的方式”不同。

二、血液透析:高效但依赖设备

原理:
 通过体外循环装置(人工肾)完成。患者血液从血管引出,经透析器(含半透膜)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后,再输回体内。每次治疗需4-5小时,每周3次,通常在医院或透析中心进行。

优点:

1. 高效清除毒素:对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清除能力强,尤其适合高钾血症、严重水肿或急性肾衰竭患者;

2. 治疗时间集中:患者每周仅需12-15小时在院,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

3. 感染风险较低:因无需长期留置导管(除血管通路外),腹膜炎等感染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

缺点:

1. 血管通路要求高:需建立动静脉瘘或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可能引发血栓、感染或狭窄;

2. 饮食限制严格:需控制钾、磷、钠摄入,水分摄入也需严格管理;

3. 生活依赖性强:需定期往返医院,对交通不便或行动不便者影响较大;

4. 长期并发症风险:可能增加心血管负担(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和贫血风险。

适应人群:

· 剩余肾功能较低(尿量少);

· 需要快速纠正高钾血症或严重酸中毒;

· 依从性较差(难以坚持居家操作);

· 计划未来接受肾移植者(血管通路可长期保留)。

三、腹膜透析:居家灵活但需自律

原理:
 利用患者自身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植入导管,定期向腹腔注入透析液,借助腹膜毛细血管与透析液之间的浓度差,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每日需进行3-5次换液操作,每次20-30分钟,可在家中完成。

优点:

1. 居家治疗便捷:无需频繁往返医院,适合行动不便或居住偏远者;

2. 保护残余肾功能:对中分子毒素清除较好,可能延缓残余肾功能下降;

3. 饮食限制较宽松:对钾、磷摄入要求相对较低,水分控制更灵活;

4. 心血管负担小: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合合并心衰或糖尿病的患者。

缺点:

1. 感染风险较高:腹膜炎是常见并发症,与操作不规范或导管护理不当有关;

2. 蛋白质流失:长期透析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补充优质蛋白;

3. 腹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或透析液引流不畅;

4. 依赖患者自律性:需严格遵循换液流程和卫生规范,否则易引发感染。

适应人群:

· 剩余肾功能较好(尿量较多);

· 希望保持工作或学习节奏;

· 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瘘);

· 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者。

四、如何选择?关键看这4点

1. 医疗条件: 

· 血液透析需医院设备支持,腹膜透析需家庭操作空间及患者/家属培训。

2. 生活方式: 

· 职场人士或学生可能倾向腹膜透析;依赖家人照顾者可选血液透析。

3. 并发症风险: 

· 反复感染者慎选腹膜透析;心血管不稳定者避免血液透析。

4. 个人意愿: 

· 腹膜透析需每日操作,适合自律性强者;血液透析更适合依赖医院管理者。

五、未来趋势:个体化与联合治疗

随着技术进步,两种透析方式正趋向互补:

· 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夜间机器自动换液,白天自由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 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对残余肾功能保护更好,适用于特定患者;

· 移植前过渡: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透析方式,为肾移植争取时间。

结语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无绝对优劣,选择需综合医学评估、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无论哪种方式,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都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肾衰竭并非生命终点,科学选择透析方案,患者仍可拥抱有质量的未来。

(李兰兰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