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延长“生命线”——动静脉瘘的日常维护与感染预防指南

2025-08-20 10: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对于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是维持生命的关键通道,被誉为“生命线”。它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使静脉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大,形成高流量、低阻力的通路,为长期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流量。然而,这条生命线若维护不当,可能面临血栓、狭窄、感染等风险,甚至导致通路失效。本文将从日常护理、感染预防、异常信号识别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科学指导。

一、动静脉瘘的日常维护:细节决定成败

1. 保持清洁,避免污染
 每日用温水和中性肥皂清洗瘘侧肢体,尤其是针眼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若需洗澡,可贴防水敷料保护针眼。冬季注意保暖,防止皮肤干裂,但切勿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直接热敷瘘侧肢体,以防烫伤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 合理使用,避免压迫
 透析时避免穿刺点同一位置反复使用,减少血管壁损伤。非透析日需注意:

· 禁止在瘘侧肢体测量血压、输液、抽血或佩戴首饰;

· 睡觉时避免压迫瘘侧肢体,可垫软枕稍抬高;

· 穿宽松衣物,避免紧身袖口压迫血管。

3. 适度运动,促进血流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如握拳运动(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或使用弹力球,可增强血管弹性,预防血栓形成。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球、提重物),防止血管撕裂或内瘘破裂。

4. 定期自检,早发现早干预
 每日触摸瘘侧肢体,感受震颤(“猫喘”)并观察血管充盈情况:

· 正常状态:震颤均匀、搏动柔和,皮肤无红肿热痛;

· 异常信号:震颤减弱或消失、局部疼痛、皮肤发红或渗液,需立即就医。

二、感染预防:严守三道防线

感染是动静脉瘘失效的常见原因,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威胁生命。预防需从以下环节入手:

1. 透析操作规范

· 透析前严格洗手,佩戴无菌手套;

·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8cm,待干后再进针;

· 透析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针眼,压迫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及震颤为宜。

2. 皮肤屏障保护

· 避免抠抓或撕扯痂皮,防止皮肤破损;

· 夏季出汗多时,可每日用碘伏消毒针眼周围(避开透析后24小时内);

· 若出现湿疹或皮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切勿自行涂抹药膏。

3. 高危因素管控

· 糖尿病/高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削弱免疫力,需加强血糖监测;

· 低免疫力人群:如长期使用激素者,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 吸烟者: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增加血栓风险,建议戒烟。

三、异常情况处理:分秒必争

1. 血栓形成
 表现为瘘侧肢体突然疼痛、震颤消失、皮肤苍白或发凉。需立即就医,24小时内可通过溶栓或取栓术挽救通路,延迟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闭塞。

2. 感染征兆
 若出现局部红肿、渗液、发热(体温>38℃)或寒战,需警惕隧道感染或败血症。切勿自行挤压脓包或热敷,应立即联系医生,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或手术清创。

3. 血管狭窄
 长期透析患者可能因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狭窄,表现为透析时血流量不足、机器频繁报警。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术。

四、长期管理:医患协同是关键

1. 定期随访
 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评估内瘘功能。若发现血流量下降(<500ml/min)或头静脉弓狭窄,需提前干预。

2. 营养支持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控制磷、钾摄入,避免高磷血症导致血管钙化。

3. 心理调适
 长期透析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可加入病友互助小组或寻求心理咨询,保持积极心态对维护内瘘功能至关重要。

结语
 动静脉瘘的维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通过科学护理、感染预防和及时干预,这条“生命线”可伴随患者度过十年甚至更久。记住:每一次细致的触摸检查、每一项规范的护理操作,都是对生命的珍视与守护。

(李兰兰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