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镜前清肠没到位?可能是这些步骤错了

2024-04-27 15: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 “金标准”,而清肠效果直接决定检查质量。若肠道内残留粪便或液体,会遮挡病变部位,可能导致漏诊、误诊,甚至需要重新检查。然而,很多人在肠镜前的清肠环节屡屡碰壁,明明按流程操作,却还是达不到 “清水样便” 的标准。其实,问题可能出在这些被忽略的步骤里。

清肠药选择:不是 “别人用着好” 就适合你
清肠药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硫酸镁、乳果糖等,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大不相同。盲目跟风选择他人推荐的药物,很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清肠失败。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清肠药,它通过大量排泄水分清洁肠道,对肠道刺激小,适合大多数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者。但部分人觉得它口感差,擅自减少用量,或用果汁、牛奶送服,反而影响药效。而硫酸镁属于高渗性泻药,清肠速度快,但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者服用后风险极高。乳果糖则更适合轻度便秘人群,单独使用时清肠效果较弱,通常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此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肠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例如,体重超过 80 公斤的人群可能需要增加药量,长期便秘者可能需要提前 1-2 天服用缓泻剂软化粪便。若自行按说明书标准剂量服用,很可能因剂量不足导致清肠不彻底。

服用方法:时间和速度都有 “讲究”
清肠药的服用时间和速度直接影响肠道清洁度,这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

首先是服用时间。多数人认为 “检查前几小时喝完药就行”,却忽略了药物起效需要时间。以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为例,通常需要在检查前 4-6 小时开始服用,且需在 1-2 小时内喝完规定剂量。若服药时间过晚,药物还未充分发挥作用,肠道内的粪便无法完全排出;若服药时间过早,肠道可能再次分泌黏液,影响视野。

其次是服用速度。有些人急于完成清肠,一口气将药物喝完,结果导致腹胀、呕吐,反而影响后续服药;而有些人慢慢悠悠地喝,药物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渗环境,清肠效果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将药物溶解在规定量的温水中,每隔 10-15 分钟喝 200-300 毫升,匀速喝完。

另外,服药期间的活动也很重要。很多人喝完药后就躺着休息,不利于药物在肠道内流动。建议服药后适当走动,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

饮食控制:“提前一天吃素” 远远不够
清肠前的饮食准备是肠道清洁的基础,很多人误以为 “提前一天吃素” 就能满足要求,实则远远不够。

检查前 3 天就应开始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豆类等。这些食物残渣多,不易被肠道吸收,容易在肠道内形成粪便残留。可以选择精细粮食,如白米饭、面条、馒头,以及去皮的鸡肉、鱼肉、鸡蛋等低渣食物。

检查前 1 天,饮食需进一步简化,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牛奶、豆浆等易产气的食物,以免肠道内积气影响检查。

检查前 6-8 小时需完全禁食,包括水。但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用药,避免因禁食导致低血糖或血压波动。

特殊人群:清肠需要 “个性化方案”
老年人、长期便秘者、肠梗阻患者等特殊人群,清肠难度较大,需要制定个性化方案。

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清肠药起效慢,可能需要提前 2 天开始调整饮食,并适当增加服药剂量或延长服药时间。同时,老年人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服药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电解质紊乱。

长期便秘者肠道内可能存在宿便,单纯服用清肠药效果不佳。建议在检查前 3-5 天开始服用缓泻剂,如乳果糖、番泻叶等,软化宿便。检查前 1 天,可配合使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刺激直肠排便,提高清肠效果。

肠梗阻患者肠道通畅性差,清肠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避免使用高渗性清肠药,以免加重肠梗阻症状。必要时,可能需要通过清洁灌肠的方式进行肠道准备。

清肠效果判断:“清水样便” 才是合格标准
很多人以 “排便次数” 来判断清肠效果,认为只要排便次数足够多就是清干净了,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判断标准是粪便呈 “清水样便”,无粪渣、无颜色。

若排出的粪便仍有粪渣、呈黄色或棕色,说明清肠不彻底,需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追加清肠药剂量,或安排清洁灌肠,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总之,肠镜前的清肠是一项 “技术活”,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从清肠药的选择到服用方法,从饮食控制到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方案,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清肠失败。只有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肠道清洁度,为肠镜检查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王晓玮 濮阳油田总医院 肛肠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