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主动脉夹层:突发 “撕裂样胸痛”,这是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急症

2025-08-27 17: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快救救我丈夫!他突然说胸口像被撕开一样疼,现在已经快喘不上气了!” 凌晨三点,急诊室的大门被焦急的呼喊声推开,一位中年男子被担架抬进抢救室,面色苍白如纸,额头布满冷汗,双手紧紧按着胸口,每一次呼吸都伴随剧烈的痛苦。经过紧急检查,他被确诊为 “主动脉夹层”,这个听起来陌生却凶险无比的疾病,正以每分钟递增的风险威胁着他的生命。

在心血管疾病的 “死亡榜单” 上,主动脉夹层堪称 “沉默的杀手”。数据显示,该病发病后 48 小时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每小时增加 1% - 2%,一周内死亡率可高达 70% 以上。然而,大众对它的认知度却极低,很多人出现 “撕裂样胸痛” 时,常误以为是普通心绞痛或胃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主动脉夹层的神秘面纱,读懂它的危险信号,掌握保命关键。

一、“撕裂样胸痛”:主动脉夹层的 “死亡警报”
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血管,如同一条 “生命主干道”,从心脏左心室出发,向上延伸至头部,向下分支到腹部、四肢,负责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而主动脉夹层,简单来说就是主动脉的 “血管壁分层了”—— 主动脉壁由内、中、外三层组成,当内膜因各种原因出现破口时,高速高压的血液会冲进内膜与中膜之间的间隙,像 “潮水冲开堤坝” 一样将两层膜撕开,形成一个新的 “假腔”。

这种 “撕裂” 过程带来的最典型症状,就是突发的、剧烈的 “撕裂样胸痛”。患者常描述这种疼痛 “像被刀割、被斧劈,或被人用力撕开胸膛”,疼痛瞬间达到顶峰,不会像心绞痛那样逐渐加重,且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毫无缓解。除了胸痛,疼痛还可能随着夹层的延伸 “游走”:若夹层向上撕裂至颈部,会出现颈部疼痛;向下撕裂至腹部,会引发剧烈腹痛;波及下肢血管时,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瘫痪。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头晕、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血压异常(多数为血压骤升,少数因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血压下降)等症状。更危险的是,若夹层撕裂累及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撕裂至主动脉瓣,会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引发急性心力衰竭;一旦外层血管壁破裂,大量血液会迅速涌入胸腔或腹腔,患者常在几分钟内死亡。

二、谁在 “喂养” 这个 “杀手”?高危人群需警惕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并非毫无征兆,它更偏爱 “有基础问题” 的人群。以下几类人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危群体,需时刻警惕:

1. 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 “推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首要危险因素。正常情况下,主动脉壁能承受血液的压力,但长期高血压会像 “高压水枪” 一样持续冲击血管壁,使内膜逐渐受损、变薄,最终出现破口。数据显示,80% 以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且多数患者发病前存在血压控制不佳的情况(如血压常超过 160/100mmHg)。尤其是那些不规律服药、血压波动大的患者,风险更高。

2. 主动脉结构异常者:天生的 “薄弱环节”
有些人天生主动脉壁就存在 “缺陷”,比如马凡综合征(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埃勒斯 - 丹洛斯综合征等。这类患者的主动脉中膜弹性纤维发育不良,血管壁韧性差、易破裂,即使没有高血压,也可能在年轻时就发生主动脉夹层。此外,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主动脉缩窄等疾病,也会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

3. 不良生活习惯者:慢性 “毒药”
长期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间接 “伤害” 主动脉: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酗酒会引起血压骤升,增加血管壁压力;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波动加大。此外,肥胖、缺乏运动、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饮食,会增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间接诱发主动脉夹层。

4. 特殊诱因:“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基础疾病和生活习惯,某些突发因素也可能成为主动脉夹层的 “导火索”,比如:剧烈运动(如突然高强度跑步、举重)、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极度紧张)、用力排便、妊娠(孕期激素变化和血容量增加会加重主动脉负担,尤其孕晚期风险较高)、外伤(如车祸撞击胸部,直接损伤主动脉壁)等。

三、黄金抢救时间:如何抓住 “生的机会”?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核心在于 “快”——发病后 4 - 6 小时是黄金抢救时间,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生存率越高。但很多人因对症状不了解,或误以为是 “小毛病” 而拖延,最终错过最佳时机。那么,出现疑似症状后,该如何正确应对?

1.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拨打 120
一旦出现突发 “撕裂样胸痛”,无论是否确定病因,都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情绪紧张(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夹层撕裂)。同时,让身边的人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明确告知急救人员 “突发剧烈胸痛,怀疑主动脉夹层”,以便急救车携带相关设备和药物(如降压药、止痛药)赶来。

2. 第二步:急诊检查:精准诊断是关键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快速确诊:

· CT 血管造影(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 “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范围、破口位置以及是否累及重要血管分支,整个检查过程仅需几分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 超声心动图:可初步评估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及心脏结构,适合无法快速进行 CTA 检查的危重患者(如休克患者)。

·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分辨率高,但检查时间较长(约 30 分钟),更适合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或用于术后随访。

3. 第三步:治疗方案:“分类型、个体化”
主动脉夹层根据破口位置和撕裂范围,分为 Stanford A 型和 Stanford B 型:

· Stanford A 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情更凶险,多数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如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升主动脉置换术),通过手术替换受损的主动脉段,防止血管破裂。若不手术,患者 48 小时内死亡率超过 50%。

· Stanford B 型: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多数患者可先进行药物治疗(如静脉输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降压药,将收缩压控制在 100 - 120mmHg,心率控制在 60 - 80 次 / 分,减少对血管壁的压力),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若药物治疗无效(如疼痛持续加重、夹层持续扩展),或出现器官缺血(如肾脏缺血、下肢缺血)等情况,则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主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支架覆盖破口,阻止血液进入假腔。

四、预防大于治疗:远离主动脉夹层的 “生存法则”
对于主动脉夹层,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需做好以下几点,降低发病风险:

1. 严格控制血压:核心防线
高血压患者必须将血压 “管到底”: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每天定时测量血压(早晚各一次),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避免血压波动,如避免突然用力、情绪激动、熬夜等。

2.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有主动脉疾病家族史者、马凡综合征患者)应定期进行主动脉相关检查,如每年做一次主动脉超声或 CTA,及时发现主动脉壁的异常变化(如内膜增厚、动脉瘤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3. 改善生活习惯:远离 “危险因素”
戒烟限酒,避免吸入二手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饮食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4. 警惕 “预警信号”: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突发胸痛、腹痛、背部疼痛,尤其是 “撕裂样” 疼痛,且休息后无缓解,无论是否有高血压病史,都应立即就医,切勿抱有 “忍一忍就好” 的侥幸心理。

主动脉夹层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危险信号,控制好基础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记住:面对 “撕裂样胸痛”,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才是抓住 “生的机会” 的关键。

(王志谦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