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可能是心脏 “泵血能力” 下降了

2025-03-24 20: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会突然出现爬楼梯气喘吁吁、晚上平躺时憋得慌、脚踝莫名肿胀等情况,多数人会误以为是 “年纪大了体力变差” 或 “肾脏出了小问题”,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心脏发出的 “求救信号”—— 心力衰竭。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力衰竭本质是心脏 “泵血能力” 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了解它的信号、原理和应对方法,能为生命健康筑起重要防线。

一、别忽视!这些 “小毛病” 可能是心衰的预警
心力衰竭的症状往往具有 “隐蔽性”,容易与其他常见病混淆,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典型信号。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呼吸困难,这种不适并非运动后短暂的气喘,而是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比如晚上睡觉时无法平躺,必须垫高枕头甚至坐着才能呼吸顺畅,医学上称之为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还有人会在散步、做家务等轻微活动后就胸闷气短,感觉 “吸不上气”,严重时甚至会在夜间突然憋醒,伴随剧烈咳嗽和喘息。

下肢水肿则是另一个典型信号,尤其容易出现在脚踝、小腿部位。与久坐后的 “水肿” 不同,心衰引发的水肿有明显特点:按压脚踝或小腿时会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缓慢;水肿通常在傍晚或夜间加重,早晨起床后略有缓解;随着病情发展,水肿可能逐渐向上蔓延,波及大腿、腹部,甚至出现全身水肿。此外,心衰患者还可能伴随乏力、食欲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 —— 这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肌肉缺乏能量,胃肠道供血减少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肾脏滤过功能也随之下降。

这些症状的出现,本质上都是心脏 “泵血能力” 下降的外在表现。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 “动力泵”,正常情况下,它能将血液高效地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当心脏因疾病受损(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肌收缩力减弱,泵血效率降低,血液就会在血管内 “淤积”:淤积在肺部会导致肺部水肿,影响气体交换,引发呼吸困难;淤积在下肢静脉会导致静脉压力升高,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形成下肢水肿。

二、心衰不是 “绝症”,科学干预能改善生活质量
很多人听到 “心力衰竭” 就会联想到 “生命走到尽头”,但事实上,心衰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甚至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早期诊断是关键。如果出现上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乏力等症状,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常用的检查包括心脏超声(俗称 “心脏 B 超”),它能直观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心脏泵血能力(如射血分数);血液检查中的 “BNP” 或 “NT-proBNP” 指标,能反映心脏负荷情况,帮助医生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此外,心电图、胸部 CT 等检查也能辅助排查病因,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规范治疗是核心。心衰的治疗需要 “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如利尿剂(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ACEI/ARB 类药物(改善心肌重构,保护心脏功能)、β 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荷)、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心衰恶化风险)等。需要注意的是,心衰药物需长期规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在生活方式调整上,患者需要做到 “四个控制”: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 5 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防止体内水分潴留加重水肿;控制液体摄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建议每日饮水量(包括汤、粥、饮料等),一般轻度心衰患者无需严格限制,中重度患者需控制在 1500-2000 毫升以内;控制体重,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如果短期内体重快速增加(如 1 周内增加 2 公斤以上),可能是体内水分淤积的信号,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控制基础疾病,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减少对心脏的进一步损害。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对心衰患者有益。很多人认为 “心衰了就不能动”,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走等,能增强心肌耐力,改善心肺功能,缓解乏力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 “不感到胸闷、气短” 为宜,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即可。

三、预防大于治疗,这些习惯能保护心脏 “泵力”
心力衰竭的预防远胜于治疗,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概率。

首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房颤等是导致心衰的主要 “元凶”,控制好这些疾病就能从源头上减少心脏损伤。比如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需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冠心病患者要规范治疗,必要时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改善心肌供血;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对血管和心脏的损害。

其次,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措施,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和心衰的风险;过量饮酒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酒精性心肌病,进而引发心衰。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豆制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波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最后,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 40 岁以上)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或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发展为心衰。

总之,心力衰竭并非 “无药可医”,它的早期信号(如呼吸困难、下肢水肿)需要我们警惕,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础疾病管理则能预防心衰的发生。关注心脏健康,保护好心脏这个 “生命之泵”,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健康、更高质量的生活。

(王志谦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