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手足口病防治指南:症状、护理与预防措施

2025-04-16 19: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虽然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但少数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家长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症状识别、家庭护理、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全面指导。

一、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早发现是关键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发病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视。家长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性表现: 

1. 全身前驱症状:发病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热(体温38℃-39℃)、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孩子会伴随呕吐或腹泻。发热通常持续1-2天,随后进入出疹期。 

2. 特征性皮疹与疱疹:

- 口腔疱疹:口腔黏膜(如舌头、牙龈、颊黏膜)出现散在的小疱疹或溃疡,孩子会因疼痛拒绝进食、流口水,婴幼儿可能频繁哭闹。

- 手足皮疹:手掌、足底、手指和脚趾侧面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毫米,周围有红晕,内有少量清澈液体,不痛不痒,也不结痂。

- 其他部位:少数孩子的臀部、膝盖、肘部等部位会出现类似皮疹,通常1周左右自行消退,不留疤痕。 

3. 重症病例的危险信号

多数患儿症状轻微,7-10天可自愈,但少数(尤其3岁以下儿童)可能发展为重症,需立即就医: 

- 持续高热(超过39℃,服用退烧药效果不佳);

- 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或肢体抖动;

-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

- 频繁呕吐、无法进食,或出现抽搐。

    若出现以上情况,可能提示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需紧急送医,避免延误病情。 

二、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科学照护促恢复

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家庭护理的重点是缓解症状、预防继发感染,帮助孩子顺利康复。 

1. 发热护理

- 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减少衣物、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可能刺激皮肤)。

- 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服用儿童专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控制剂量,避免重复用药。

- 鼓励孩子多喝温水,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2. 口腔护理 

- 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时,可让孩子用温盐水或淡茶水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 饮食以温凉、清淡、易吞咽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牛奶、粥、烂面条、果泥等,避免辛辣、酸性、过热食物刺激口腔黏膜。

- 若疼痛严重影响进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喷剂(如含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剂)缓解疼痛。 

3. 皮肤护理 

- 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孩子抓挠皮疹(疱疹破溃后易继发感染)。

- 疱疹未破溃时,无需特殊处理;若已破溃,可涂抹碘伏消毒,防止细菌感染。

- 修剪孩子指甲,必要时戴手套,避免抓破皮疹。 

4. 休息与隔离 

- 患病期间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恢复。

-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从发病到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内,都需居家隔离,避免前往幼儿园、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切断传播链是核心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呼吸道飞沫传播,做好以下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勤洗手:督促孩子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搓揉时间不少于20秒(可唱完一首“生日快乐歌”)。家长处理孩子粪便、呕吐物后,也需彻底洗手。

- 避免接触:不要让孩子接触患病儿童,不共用毛巾、餐具、玩具等物品。

- 注意饮食卫生:不给孩子喝生水,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水果需洗净削皮后食用。

2. 做好环境清洁与消毒 

- 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毛巾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可用开水烫洗或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浸泡擦拭。

- 保持家庭环境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 孩子的粪便、呕吐物需及时清理,污染的地面、衣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 增强孩子免疫力 

-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增强抵抗力。

-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受凉感冒,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4. 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该病毒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可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疫苗仅能预防EV71感染,对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A16型)无预防作用,仍需做好日常防护。

四、常见误区解读:科学认知避误区 

1. 误区一:手足口病是“手足口”都出疹才确诊

实际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同时在手足和口腔出现症状,部分孩子可能仅表现为口腔疱疹或手足皮疹,需结合接触史和症状综合判断。

2. 误区二:出过一次手足口病就终身免疫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感染一种病毒后仅对该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类型病毒再次患病。

3. 误区三:手足口病必须输液治疗

多数轻症患儿无需输液,通过居家护理即可自愈。只有出现脱水、重症等情况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输液治疗。

4. 误区四:成人不会感染手足口病

成人感染后通常不发病(隐性感染),但仍可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孩子,因此家长也需做好自身防护。

结束语,手足口病虽常见,但只要家长掌握“早发现、科学护理、严格预防”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痛苦和感染风险。记住,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要警惕重症信号,及时就医。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筑起一道健康防线,守护他们平安度过成长的每一个季节。

(张晓扬 内黄县妇幼保健院 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