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什么是围手术期镇痛?

2025-08-13 20: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围手术期镇痛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患者实施镇痛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因疼痛引发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速度。围手术期镇痛不仅仅是单纯的疼痛管理,它是多学科合作、个性化治疗和科学方法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本文将从围手术期镇痛的定义、目标、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围手术期镇痛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一、围手术期镇痛的定义与目标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指的是手术前后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各个阶段。围手术期镇痛是为了保证患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剧烈的疼痛或不适,以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快速恢复。

镇痛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更是为了预防术后痛感的加剧、避免慢性疼痛的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围手术期镇痛的主要目标是:

有效控制疼痛:通过适当的镇痛方式,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感。

减少应激反应:减轻疼痛可以降低手术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负担。

促进术后恢复:疼痛缓解能够帮助患者早期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避免慢性疼痛的发生:长期的手术后疼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长期困扰。

二、围手术期镇痛的方式

1.药物镇痛

全身镇痛:常用的药物包括麻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等。麻醉药物一般用于手术期间,通过静脉或气体吸入的方式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从而避免疼痛感。非甾体抗炎药可以通过减少手术引起的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常用于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则用于缓解剧烈的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发依赖和副作用。

局部镇痛: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脊髓麻醉)和外周神经阻滞。这些方法能够在不干扰患者全身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疼痛传导途径,达到镇痛效果。

2.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通常应用于腹部、胸部和下肢手术。药物通过硬膜外间隙注入,能够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

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腹部、下肢等部位的手术,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周围的神经结构,效果较为迅速和明显。

3.物理治疗

冷敷:对局部创伤或炎症部位进行冷敷,可以缓解肿胀和疼痛。

热敷:适用于肌肉疼痛和痉挛,能够促进局部血液流动,缓解疼痛。

经皮电神经刺激: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达到镇痛的效果。

三、围手术期镇痛的影响因素

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差异较大,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影响镇痛效果。通常,年轻人和女性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需要更加积极的镇痛干预。

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对疼痛的影响也不同,较大、复杂的手术如胸腹部手术通常会伴随较重的术后疼痛,因此需要更加精细的镇痛策略。

疾病类型:某些疾病(如癌症、慢性炎症性疾病等)可能会影响疼痛的感知和镇痛的效果,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合适的镇痛方式。

心理因素:患者的情绪状态对疼痛感知有重要影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增加对疼痛的敏感度,因此,术前的心理干预同样重要。

结语

围手术期镇痛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对疼痛的缓解,更关乎患者的整体健康和康复。通过个性化的镇痛策略,综合运用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及心理干预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随着镇痛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围手术期镇痛的理念也在不断进步,未来,围手术期镇痛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加舒适的就医体验。

(卢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