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慌心悸别慌张!中医教你调理心脏 “小情绪”

2025-08-25 14: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好像要从嗓子眼跳出来”“明明坐着不动,胸口却咚咚乱撞”,当这些描述变成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很多人都会陷入恐慌。心慌心悸,这个看似常见的症状,却可能是心脏发出的 “求救信号”。在现代医学通过心电图、动态监测等手段精准定位病因的同时,拥有千年智慧的中医,也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和调理方法,帮助我们安抚心脏的 “小情绪”。

一、中医视角:解码心慌心悸的 “底层逻辑”
在中医理论中,心被尊为 “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与神志活动。《黄帝内经》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形象地说明了心在人体中的核心地位。正常情况下,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有序流动,心神安宁,人便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然而,当身体内外环境失衡时,心脏的 “小情绪” 就会显露出来。

中医将心慌心悸称为 “心悸”“怔忡”,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体质虚弱是重要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心气、心血亏虚,心脏得不到充足滋养,就容易出现悸动不安。情志失调也不容忽视,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使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功能。正如《证治准绳》所言:“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 此外,外邪入侵、饮食不节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心慌心悸。例如,感受寒邪、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腻、生冷食物,都可能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

二、分型论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的心慌心悸,采用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一)心脾两虚型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主要是由于长期劳心过度、饮食不规律,导致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调理时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为主,经典方剂归脾汤是不错的选择。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日常饮食可多食用桂圆、红枣、山药等食

物,帮助养心脾。

(二)心肾不交型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咽干口燥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因为心阴不足,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肾水火失济。治疗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原则,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同时,可通过泡脚来辅助调理,在温水中加入适量的肉桂、黄连,肉桂温肾阳,黄连清心火,二者配合,有助于促进心肾相交。

(三)心虚胆怯型
此类人群多因突然受到惊吓,或长期处于紧张环境中,导致心气不足,胆气怯弱。表现为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淡,脉细弦。调理时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为主,常用安神定志丸。日常生活中,可多听舒缓的音乐,练习深呼吸,帮助放松身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四)痰火扰心型
患者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痰浊内生,郁而化火,痰火扰心所致。治疗需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是常用方剂。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腻食物,可适当食用冬瓜、丝瓜、苦瓜等清热化痰的食物。

三、日常调理:居家就能操作的 “护心秘籍”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有许多简单有效的日常调理方法,帮助我们改善心慌心悸症状,呵护心脏健康。

(一)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中医调理的特色方法之一。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它是心包经的络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每天用拇指指腹按压内关穴,每次 1 - 2 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有效缓解心慌心悸症状。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是心经的原穴,有养心安神的作用。早晚各按摩神门穴 3 - 5 分钟,能帮助调节心脏功能。此外,心俞穴位于背部,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按摩此穴可起到补益心气、安神定悸的效果。

(二)食疗调养
食疗也是中医调理的重要手段。桂圆莲子粥,取桂圆肉 15 克、莲子 30 克、大米 100 克,将莲子泡发,与桂圆肉、大米一同煮粥,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合心脾两虚型心慌心悸患者食用。百合银耳羹,用百合 20 克、银耳 1 朵、冰糖适量,银耳泡发后与百合一起炖煮,加入冰糖调味,有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的作用,对心肾不交型心悸有帮助。此外,丹参茶,取丹参 10 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的功效,可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

(三)情志调节
中医强调 “形神合一”,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是预防和调理心慌心悸的关键。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调节呼吸,放松身心。也可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注意力,舒缓压力。此外,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倾诉内心的烦恼,也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

心慌心悸虽然常见,但不可忽视。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论治和多种调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当心脏出现 “小情绪” 时,不妨试试这些中医调理方法,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让我们的心脏始终保持平稳有力的跳动,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如果心慌心悸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

(宋丹 滑县中医院 心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