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身上的每一根管子都是“生命通道”,而管子脱落往往源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很多时候,患者或家属因不了解哪些动作会影响管子固定,无意间的一个抬手、一次翻身,就可能导致管子移位甚至脱落,不仅中断治疗,还可能引发窒息、出血等危险。作为重症监护室护士,有必要明确指出这些高风险小动作,帮助大家提前避开,守护治疗安全。
一、管子脱落多因“无意动作”,不是“必然意外”
很多人以为管子脱落是“突然发生的意外”,其实绝大多数情况都与特定动作相关。这些动作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们会直接牵拉、摩擦管子或破坏固定材料,打破管子原有的稳定状态。比如患者躁动时挥手、翻身时用力过猛,或是家属探视时不小心碰到引流袋,都可能成为管子脱落的“导火索”。了解这些高风险动作,提前做好规避,就能大幅降低管子脱落的概率。
二、针对不同管子,这些“小动作”要重点避开
不同管子的固定位置、方式不同,对应的高风险动作也有差异。需要结合管子的特性,明确哪些动作会直接威胁到管子固定,从源头减少风险。
1.气管插管:头部、口腔相关动作最危险,易导致通气中断
气管插管固定在口腔和面颊部,头部大幅度活动、口腔内动作过多,都可能破坏固定结构,导致管子移位或脱落。
· 避免“突然转头、摇头”:比如患者想看清周围环境时快速转头,或因不适左右摇头,会直接牵拉面颊部的固定贴和寸带,可能导致固定贴翘起、寸带松动,管子随之移位。若要改变头部方向,需在护士协助下缓慢转动,转动时用手轻轻扶住头部两侧,减少对管子的牵拉。
· 避免“用力吞咽、咳嗽不护管”:吞咽时若过于用力,会带动咽喉部黏膜牵拉气管插管;咳嗽时不做防护,剧烈的气流冲击会让管子在气管内晃动,可能挣脱固定。正确做法是,咳嗽前用手轻轻按住面颊部的固定贴,或在护士指导下按压气管插管旁的皮肤,缓冲咳嗽带来的震动,减少管子晃动。
· 避免“用手抓挠口腔或固定贴”:部分患者因口腔不适或固定贴处皮肤发痒,会不自觉用手去抓挠,很容易将固定贴抓掉、管子抓松。若感觉口腔或皮肤不适,需及时告诉护士,由护士用专业方法处理,不可自行用手触碰。
2.静脉导管:肢体随意活动、拉扯输液线,易导致导管滑出
静脉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多固定在颈部、胸部或手臂,肢体大幅度活动、随意拉扯输液相关物品,会直接威胁导管固定。
· 避免“手臂过度伸展、甩动”:比如插有手臂静脉导管的患者,用力甩动手臂、举高手臂取物品,会牵拉导管和输液线,可能导致导管从血管内滑出,或让穿刺处的固定敷贴翘起。日常活动时,要保持手臂自然放置,避免过度用力或大幅度活动,取物品时尽量用未插管的手臂,若需活动插管侧手臂,需缓慢进行,动作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
· 避免“拉扯输液线、随意调整输液器”:患者或家属若觉得输液线碍事,随手拉扯、缠绕输液线,或自行调整输液器高度、晃动输液袋,会通过输液线间接牵拉静脉导管,破坏固定。输液线需按护士指导自然摆放,若有缠绕或位置不适,及时呼叫护士处理,不可自行拉扯。
· 避免“压迫穿刺部位”:比如睡觉时将头部压在颈部静脉导管的固定敷贴上,或用手长时间按压胸部的导管穿刺处,会导致固定敷贴变形、粘性降低,甚至让导管受到挤压移位。休息时要注意姿势,避开穿刺部位,避免压迫固定区域。
3.胃管:鼻腔、上身动作不当,易导致管子移位至气管
胃管从鼻腔插入胃部,鼻腔内动作、上身大幅度活动,可能导致管子脱出或移位到气管,引发误吸风险。
· 避免“用力擤鼻涕、挖鼻孔”:患者若感觉鼻腔不适,用力擤鼻涕会直接牵拉胃管,可能导致管子从鼻腔脱出;用手挖鼻孔则可能刮到胃管,破坏鼻腔内的固定,甚至让管子移位。若鼻腔干燥、发痒,可告诉护士,使用生理盐水湿润鼻腔,不可自行用力擤鼻或挖鼻。
· 避免“上身快速起身、弯腰”:比如患者想坐起来时快速起身,或弯腰捡掉落的物品,会让胃管随身体动作被牵拉,可能从胃部移位到食管甚至气管。改变上身姿势时,需在护士协助下缓慢进行,起身时先侧卧,再用手臂支撑身体缓慢坐起,避免突然用力弯腰或起身。
· 避免“牵拉胃管末端或引流袋”:胃管末端连接的引流袋若被不小心拉扯,会通过管子传递拉力,导致胃管松动。日常要注意引流袋的位置,避免不小心踢到、碰到,若引流袋需要移动,需轻拿轻放,不可用力拉扯连接管。
4.尿管:下肢活动、触碰引流袋,易导致尿道损伤和管子脱落
尿管固定在大腿外侧,连接的引流袋挂在床沿,下肢大幅度活动、随意触碰引流袋,是导致尿管脱落的主要原因。
· 避免“下肢用力蹬腿、交叉双腿”:患者躁动时用力蹬腿,或睡觉时不自觉交叉双腿,会牵拉大腿外侧的尿管固定贴,可能导致固定贴脱落、尿管移位,甚至牵拉尿道黏膜引发损伤。休息或活动下肢时,要保持双腿自然分开,避免用力蹬腿或交叉双腿,若需活动下肢,需缓慢屈伸,动作轻柔。
· 避免“随意拖动、抬高引流袋”:家属探视时若不小心拖动床沿的引流袋,或为了方便整理床铺而抬高引流袋(高于膀胱水平),会通过尿管牵拉膀胱和尿道,可能导致尿管松动或脱落。引流袋需始终保持在低于膀胱的位置(约膝盖以下),移动床位或整理物品时,要先确认引流袋位置,避免触碰或抬高,若引流袋位置不当,及时告诉护士调整。
· 避免“抓挠尿管固定处皮肤”:部分患者因尿管固定处皮肤潮湿或不适,会用手抓挠,可能抓掉固定贴,让尿管失去固定。若皮肤不适,需呼叫护士检查,护士会根据情况更换固定贴或涂抹皮肤保护剂,不可自行抓挠。
三、除了避开危险动作,还要做好这些“防护细节”
避开高风险动作的同时,做好日常防护细节,能进一步加固管子固定,降低脱落风险。这些细节不需要复杂操作,却能为管子安全“加一道保障”。
1.患者:保持“平稳状态”,有不适及时沟通
· 意识清醒的患者要尽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因焦虑、烦躁导致躁动:躁动时容易出现挥手、蹬腿等动作,增加管子脱落风险。若感觉情绪紧张或身体不适,可通过呼叫器告知护士,护士会根据情况给予安抚或处理。
· 活动时遵循“缓慢、借力”原则:无论是翻身、抬手还是调整姿势,都要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用力;需要改变体位时,可借助护士的帮助,比如翻身时护士会扶住身体和管子,减少对管子的牵拉,不可自行大幅度活动。
2.家属:做好“观察与配合”,不随意干预
· 探视时保持“远距离观察”:靠近患者时动作轻柔,避免身体、衣物碰到管子或引流袋;不要随意触碰固定贴、胶布或管子本身,即使发现固定贴有轻微翘起,也需告诉护士,由护士处理,不可自行粘贴或调整。
· 协助护士做好“患者安抚”:若患者意识模糊、有躁动倾向,家属可在护士指导下轻声安抚患者,握住患者未插管的手,分散患者注意力,减少患者抓挠管子的动作;若患者试图抬手触碰管子,可轻轻按住患者的手,同时呼叫护士协助约束(必要时护士会使用温和的约束带,避免患者无意识破坏管子)。
3.共同注意:保持“固定区域整洁干燥”
· 避免固定区域接触液体:比如患者出汗较多时,及时告诉护士擦拭,防止汗液浸湿固定贴,导致粘性降低;家属探视时不要将水杯、湿巾等物品放在固定区域附近,避免液体洒到固定材料上。
· 不随意放置物品:患者床上或身体周围,不要堆放衣物、被子、书籍等物品,避免这些物品压迫、牵拉管子,保持管子周围空旷,让护士能清晰观察管子固定情况。
四、万一发现管子松动或脱落,别慌!这样做最正确
即使做好了规避和防护,若不小心发现管子松动(如固定贴翘起、管子有明显移位)或脱落,也不要慌乱,正确处理能最大程度降低危险。
· 立即呼叫护士:无论患者还是家属,发现异常后第一时间按呼叫器,清晰告知护士“管子松动”或“管子脱落”,让护士尽快赶到现场处理,不要试图自行调整或重新插入管子——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感染、黏膜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 保持患者稳定姿势:若管子只是轻微松动,在护士赶来前,让患者保持当前姿势,不要随意活动;若气管插管脱落,且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立即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等待护士抢救。
· 配合护士后续处理:护士赶到后,会根据管子类型和情况进行处理(如重新固定、评估是否需要重新插管),此时患者和家属需积极配合,比如按护士要求保持患者姿势,提供管子松动或脱落前的动作信息,帮助护士判断原因,避免后续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五、总结:避开小动作,守护“生命通道”
ICU里的管子安全,离不开对每一个小动作的重视。那些看似平常的转头、抬手、拉扯,都可能成为管子脱落的隐患。只要明确哪些动作需要避开,做好日常防护,同时在出现异常时正确应对,就能让每一根“生命通道”保持稳定,确保治疗顺利推进。
对于患者来说,要尽量控制身体动作,有不适及时沟通;对于家属来说,要做好观察和配合,不随意干预管子固定;对于护士来说,会持续加强巡查,及时处理固定问题。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管子脱落,为患者康复筑牢安全防线。
(王凤哲 河南省人民医院 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