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拧毛巾都费劲?小心肩袖悄悄“磨坏”了

2025-08-25 19: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肩部不适,多数人会先联想到“肩周炎”,却常忽略另一类更常见的肩部问题——肩袖损伤。日常拧毛巾、举胳膊拿东西时感到无力、疼痛,甚至夜间睡觉时肩膀酸胀难忍,都可能是肩袖悄悄“磨坏”的信号。肩袖虽不起眼,却是维持肩关节稳定、保证手臂正常活动的关键结构,其损伤若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肩关节功能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一、肩袖是什么?为何它“磨坏”会影响日常活动?

肩袖并非单一结构,而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4块肌肉及其肌腱组成的“肌腱复合体”,像“袖口”一样包裹在肩关节外侧,其核心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维持肩关节稳定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结构相对灵活但稳定性较差,肩袖通过肌腱与肱骨(上臂骨)相连,能将肱骨头固定在肩胛盂内,防止手臂活动时肱骨头移位,例如举胳膊、旋转手臂时,肩袖可避免关节过度晃动,保证动作平稳。

(二)驱动手臂完成关键动作

肩袖的4块肌肉分工明确:冈上肌负责手臂外展(如抬胳膊梳头),冈下肌和小圆肌负责手臂外旋(如开门拧钥匙),肩胛下肌负责手臂内旋(如手背转向身体)。4块肌肉协同工作,才能实现手臂从抬起到旋转的连贯动作,一旦其中一块或多块肌肉的肌腱受损,就会导致对应动作无力、疼痛,进而影响拧毛巾、穿衣服、举重物等日常活动。

二、肩袖“磨坏”的4个典型信号,区别于普通肩部不适

肩袖损伤的症状易与肩周炎、肌肉劳损混淆,但存在明确的特征,可通过以下4点精准识别:

(一)特定动作时疼痛或无力

疼痛与无力多集中在“手臂外展”(抬胳膊至肩膀高度)、“手臂后伸”(手背够后背)、“旋转手臂”(拧毛巾、开门)等动作中。例如,抬胳膊拿高处物品时,肩膀外侧突然刺痛;拧毛巾时感觉手臂使不上劲,需要另一只手辅助;严重时甚至无法独自完成穿外套、梳头发等简单动作,且疼痛多为“刺痛”或“酸胀痛”,休息后可暂时缓解,但重复动作后会再次加重。

(二)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

肩袖损伤患者常出现“夜间痛”,尤其侧卧压迫患侧肩膀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导致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部分患者即使仰卧,也会因肩部肌肉放松后肌腱受力改变,出现酸胀不适,这种夜间疼痛是肩袖损伤区别于普通肌肉劳损的典型表现——普通劳损多在活动时疼痛,休息后可缓解,而肩袖损伤的夜间痛多与肌腱炎症、水肿刺激周围神经有关。

(三)肩关节活动范围“看似正常却无力”

与肩周炎“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胳膊抬不高、转不动)不同,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通常正常,能抬胳膊、转手臂,但动作过程中会伴随明显无力感。例如,能将胳膊抬到头顶,但需要用另一只手托住患侧手臂辅助;能旋转手臂,但力度明显弱于健侧,拧毛巾时无法发力,这种“活动范围正常但肌力下降”是肩袖损伤的核心特征。

(四)症状逐渐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

肩袖损伤多为“慢性积累性损伤”,症状初期可能仅在剧烈活动后出现轻微酸痛,休息12天可缓解;若未及时干预,会逐渐发展为日常活动时疼痛,甚至夜间痛,且疼痛频率、程度会逐步加重,休息后缓解时间延长,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如肩膀外侧肌肉变瘦、凹陷),这是因为长期疼痛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进而出现失用性萎缩。

三、哪些习惯会加速肩袖“磨坏”?4个常见诱发因素

肩袖损伤并非仅由外伤导致,更多是长期不良习惯或反复动作累积的结果,以下4个因素需重点警惕:

(一)长期重复“过顶动作”

频繁进行“手臂举过头顶”的动作(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频繁抬手打字、教师板书、厨师颠勺、运动员打羽毛球/网球),会使肩袖肌腱反复在肩峰(肩胛骨的骨性突起)下方摩擦。肩峰下方空间狭窄,长期摩擦会导致肌腱磨损、充血、水肿,逐步发展为肌腱退变、撕裂,尤其年龄超过40岁后,肌腱弹性下降,磨损速度会明显加快。

(二)突然发力或过度负重

日常生活中突然提重物(如搬桶装水、扛行李)、剧烈运动时突然发力(如打球时突然挥拍),或意外摔倒时用手撑地,会使肩袖肌腱承受远超其承受能力的拉力或冲击力,可能导致肌腱瞬间撕裂;即使未出现明显撕裂,也会造成肌腱内部微损伤,长期累积后易引发慢性损伤。

(三)不良姿势导致肩袖长期受压

长期保持含胸驼背、头前倾的姿势(如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时肩膀前扣),会使肩关节处于前屈、内旋位,此时肩袖的冈上肌、冈下肌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肩峰与肌腱的间隙变窄,加剧肌腱摩擦;睡眠时长期侧卧压迫一侧肩膀,也会使肩袖肌腱持续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腱退变。

(四)年龄增长与肌肉退变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40岁后),肩袖肌腱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肌腱弹性下降、韧性变差,抗磨损能力减弱,即使没有明显外伤或过度使用,也可能出现肌腱退变、撕裂,这也是中老年人肩袖损伤高发的重要原因;此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肌腱的修复能力,进一步增加肩袖损伤的风险。

四、科学应对肩袖损伤:从急性期处理到恢复期训练

肩袖损伤的治疗需遵循“分期干预、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盲目锻炼或长期制动,具体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两个阶段针对性处理:

(一)急性期(损伤后1-2周,疼痛明显时):以“休息、镇痛、消肿”为主

l 减少患侧肩膀负重与活动:避免提重物、举胳膊过顶、旋转手臂等可能加重损伤的动作,必要时可使用前臂吊带或三角巾将患侧手臂固定在胸前(固定时间不超过1周,避免长期制动导致肌肉萎缩),让肩袖得到充分休息;日常穿衣服、洗澡时可借助健侧手臂辅助,减少患侧用力。

l 局部冷敷与热敷合理搭配:损伤后4-8小时内,若肩膀有明显肿胀、刺痛,可每次用冰袋(裹毛巾避免冻伤)冷敷15-20分钟,每日3-4次,通过低温减轻局部充血、水肿,缓解疼痛;损伤4-8小时后,若肿胀消退、疼痛转为酸胀,可改用温毛巾(温度40-45℃)热敷,每次20分钟,每日2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肌腱修复。

l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若疼痛明显影响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通过口服或外用凝胶缓解疼痛,但需注意用药时间不超过1周,避免长期使用引发胃肠道不适;不可自行使用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需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

(二)恢复期(损伤2周后,疼痛缓解时):以“增强肩袖肌力、改善关节活动”为主

恢复期训练需在疼痛基本缓解后开始,动作需缓慢、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可分3类逐步开展:

1.基础放松训练:缓解肩部肌肉紧张

l 钟摆运动:身体前倾,健侧手扶桌子或椅子,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像“钟摆”一样前后、左右轻轻摆动,摆动幅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2次,通过温和的摆动促进肩关节血液循环,放松紧张的肩袖肌肉。

l 肩部拉伸:坐姿或站姿,健侧手臂轻轻将患侧手臂拉向身体(如患侧手臂横过胸前,健侧手臂托住肘部向身体方向拉),保持拉伸感15-20秒,重复5次,每日2次,重点拉伸肩袖的冈上肌、冈下肌,缓解肌肉紧张。

2.肩袖肌力训练:增强肌腱稳定性

l 弹力带内旋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在门把手上,患侧手臂弯曲90度,肘部贴紧身体,手握弹力带另一端,缓慢将手臂向身体内侧旋转(如手背转向身体),再缓慢复位,重复10-15次,每日2组,通过弹力带阻力增强肩胛下肌肌力。

l 弹力带外展训练:坐姿,患侧手臂自然下垂,手握弹力带一端,另一端踩在脚下,缓慢将手臂外展至肩膀高度(避免超过肩膀),再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日2组,增强冈上肌肌力,注意动作过程中保持肘部微屈,避免手臂完全伸直导致肩袖受压。

l 靠墙天使训练:背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手臂弯曲90度,肘部、手腕贴紧墙面,缓慢将手臂向上滑动(如做“天使翅膀”动作),滑动至最大幅度(不引起疼痛)后停留3秒,再缓慢下滑,重复10次,每日2组,增强肩袖整体肌力与肩关节协调性。

3.功能性训练: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l 模拟日常动作训练:在肌力有所改善后,逐步模拟拧毛巾、举杯子、够高处物品等日常动作,动作需缓慢、平稳,初期可借助健侧手臂辅助,后期逐渐减少辅助,直至能独立完成;例如拧毛巾时,先从拧湿毛巾(重量轻)开始,逐步过渡到拧干毛巾,每次训练5-10分钟,每日1次。

l 姿势矫正训练:日常保持挺胸抬头、肩膀向后打开的姿势,避免含胸驼背;伏案工作每30分钟,起身做“扩胸运动”(双手交叉放于脑后,缓慢向后展开肩膀),每次10秒,重复5次,改善肩关节前屈、内旋的不良状态,减少肩袖长期受压。

五、日常预防:4个小习惯,减少肩袖“磨坏”的风险

肩袖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尤其对长期需要用到肩关节的人群,可通过以下4个习惯降低损伤风险:

(一)避免长期重复过顶动作,注意“间歇休息”

若工作或运动中需要频繁举手臂过顶(如打字、打球),每30-40分钟需暂停动作,做5分钟肩部放松运动(如钟摆运动、扩胸运动),让肩袖肌腱得到休息;运动前需充分热身,如先慢跑5分钟,再做肩部旋转、拉伸动作,激活肩袖肌肉,减少突然发力导致的损伤。

(二)提重物时讲究“姿势与力度”

提重物时避免单手提重物,尽量双手分摊重量;举重物时先蹲下,让物品靠近身体,再借助腿部力量站起,避免直接弯腰、抬手举重物,减少肩袖肌腱的瞬间拉力;重物重量以“能轻松举起且不引起肩部不适”为宜,避免强行提过重物品。

(三)调整日常姿势与睡眠习惯

保持“挺胸、沉肩、抬头”的站姿与坐姿,使用电脑时调整屏幕高度(与视线平齐),避免低头、耸肩;睡眠时避免长期侧卧压迫一侧肩膀,可选择仰卧或交替侧卧,若习惯侧卧,可在两肩之间夹一个薄枕头,减轻肩部受压。

(四)中老年人定期做“肩袖养护训练”

年龄超过40岁后,每周可进行2-3次肩袖肌力训练(如弹力带训练、靠墙天使训练),每次15-20分钟,增强肩袖肌肉力量与肌腱弹性;日常可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类、豆制品),为肌腱修复提供营养,延缓肌腱退变。

六、核心提醒: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若肩部不适伴随以下表现,提示肩袖损伤可能较严重,需尽快到肩肘外科就诊,通过超声、MRI等检查明确损伤程度:

(一)疼痛持续加重,休息与简单处理后无缓解

肩部疼痛持续超过2周,即使减少活动、冷敷热敷后,疼痛仍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夜间痛无法入睡,可能提示肌腱存在撕裂,需及时干预。

(二)肩关节无力明显,影响基本生活

无法独立完成拧毛巾、穿衣服、举胳膊等日常动作,甚至手臂无法抬到肩膀高度,可能是肩袖肌腱完全撕裂,若长期拖延,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增加治疗难度。

(三)肩部出现明显肿胀、畸形

肩部外观出现肿胀、淤青,或肩关节活动时能听到明显“弹响”“卡顿”声,甚至感觉肩膀位置异常,可能伴随肩袖撕裂合并关节损伤,需立即就医检查。

七、总结:肩袖损伤早发现,科学应对不影响生活

肩袖损伤并非“小毛病”,但也并非“不治之症”,核心在于早期识别信号——拧毛巾无力、特定动作疼痛、夜间肩痛,及时通过休息、康复训练干预,多数轻度至中度损伤可逐步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

需明确的是,肩袖损伤的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过度锻炼或盲目用药可能加重损伤;若损伤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手术治疗,术后配合规范康复训练,也能有效恢复肩关节功能。日常做好肩袖养护,避免不良习惯,才能让肩关节保持灵活,轻松完成各项日常动作。

(占娟娟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肩肘外一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