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医学上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很多患者在寻求治疗方法时,会听说小针刀疗法,它以微创、见效快等特点受到关注。但并非所有类型的肩周炎都适合小针刀治疗,了解肩周炎的类型,才能判断自己是否适用。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肩周炎以及小针刀治疗的适配情况。
肩周炎的类型划分
按病因分类
肩周炎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肩周炎和继发性肩周炎。原发性肩周炎,也叫冻结肩、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肩部长期劳损、年龄增长导致的组织退变等因素有关,常见于 50 岁左右人群,因此也被称为 “五十肩”。继发性肩周炎则是由其他疾病引发,如肩部骨折、脱位后固定时间过长,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颈椎病压迫神经,引起肩部牵涉痛,长期的疼痛刺激导致肩部肌肉痉挛,进而发展为肩周炎;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影响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也容易并发肩周炎 。
按病理分期分类
肩周炎还可根据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期、粘连期和缓解期。急性期,肩部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因疼痛而受限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进入粘连期,疼痛有所减轻,但肩关节粘连严重,外展、上举、后伸等各个方向的活动都明显受限,梳头、穿衣、背手等日常动作难以完成。到了缓解期,疼痛逐渐消失,肩关节活动度也开始慢慢恢复,但恢复过程较为漫长。
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原理
小针刀是一种兼具针和刀双重功能的医疗器械,它前端为刀刃,后端为针柄。在治疗肩周炎时,小针刀通过在局部麻醉下,刺入病变部位,直接松解肩关节周围粘连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当这些粘连的组织被松解后,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炎症物质能够更快地代谢排出,从而减轻疼痛,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同时,小针刀的刺激还能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适合小针刀治疗的肩周炎类型
粘连性肩周炎
粘连性肩周炎是小针刀治疗的主要适应证。这类患者处于肩周炎的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严重,通过保守治疗如药物、理疗等效果不佳时,小针刀能发挥独特优势。小针刀可以精准地分离肩关节囊与周围肌肉、肌腱之间的粘连,解除对神经的卡压,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滑动和旋转功能。例如,患者因肩关节粘连无法将手臂上举超过 90 度,经过小针刀治疗后,粘连松解,配合术后的康复锻炼,手臂活动度能得到明显改善。
慢性劳损性肩周炎
对于长期从事肩部劳损工作,如搬运工、厨师、电脑工作者等人群患有的慢性劳损性肩周炎,小针刀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长期的肩部过度使用,导致局部肌肉、筋膜等组织出现慢性损伤、纤维化,形成硬结和粘连。小针刀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切断部分紧张、挛缩的肌肉纤维,松解粘连,减轻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
继发性肩周炎中部分类型
在继发性肩周炎中,因肩部骨折、脱位后固定导致的肩关节粘连,在骨折脱位愈合后,若仍存在肩关节活动受限,小针刀可用于松解粘连组织。但对于由颈椎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肩周炎,小针刀治疗只是辅助手段,需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因颈椎病引发的肩周炎,在进行小针刀松解肩部粘连的同时,还需对颈椎病进行牵引、按摩等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适合小针刀治疗的肩周炎情况
虽然小针刀对部分肩周炎有显著疗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处于肩周炎急性期的患者,肩部疼痛剧烈,炎症反应明显,此时进行小针刀治疗可能会加重局部炎症和疼痛,一般建议先采用保守治疗,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冰敷等,待炎症减轻后,再考虑小针刀治疗。此外,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不适合进行小针刀治疗,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会增加治疗风险,引发严重并发症。
小针刀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接受小针刀治疗后,患者需要做好护理工作。治疗后 24 小时内,要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术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这是正常现象,一般在 1 - 2 天内会逐渐缓解。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锻炼,如肩关节的钟摆运动、爬墙运动等,以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再次粘连。同时,要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减少肩部的过度劳累,防止肩周炎复发。
了解肩周炎的类型以及小针刀治疗的适用范围,有助于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你正被肩周炎困扰,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和评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小针刀治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早日摆脱肩周炎的折磨,恢复肩部的健康与活力。
(杨波涛 上蔡县朱里镇卫生院 骨伤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