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手术,如同为受损关节换上 “新引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升生活质量。然而,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才是让 “新关节” 发挥最佳效能、助力患者重归正常生活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讲解从住院到居家的全程康复护理方案,助您更好地呵护 “新关节”。
住院期:精心护理,打好康复基础
在关节置换手术后的住院期间,患者身体较为虚弱,且手术创口尚未愈合,此时的护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促进身体恢复。
术后,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同时观察手术创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以及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和性质。患者及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如有异常及时告知。疼痛管理也是住院期护理的重要内容,患者要如实反馈疼痛程度,医护人员会根据情况采用药物镇痛、物理镇痛等方式缓解疼痛。
在饮食方面,术后初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汤、鸡蛋羹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引起胃肠道不适。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早期活动对于预防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术后当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进行简单的踝泵运动,即主动屈伸踝关节,每个动作保持 5 - 10 秒,每次 10 - 20 组,每天 3 - 4 次。这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 1 - 2 天,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可借助助行器或他人协助,尝试坐起、床边站立及短距离行走,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同时,还可进行膝关节或髋关节的屈伸练习,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出院过渡期:稳步推进,适应居家生活
出院后的 1 - 2 周内,患者进入居家康复的过渡期。此时,虽然身体有所恢复,但仍需注意护理细节,避免因不当行为影响康复进程。
伤口护理依旧不能忽视。患者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若发现伤口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伤口沾水,洗澡时可采用擦浴的方式,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再进行淋浴。
在居家活动方面,患者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室内活动时,要确保地面干燥、无障碍物,防止滑倒。继续进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如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等。每次训练强度以不引起关节疼痛和过度疲劳为宜,每天坚持 3 - 4 次。此外,患者可在家人陪同下,选择天气良好时到户外进行短时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但要避免长时间行走和剧烈运动。
饮食上,要继续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芝麻等,以增强骨骼强度。同时,要控制体重,避免因体重过重增加关节负担,影响关节使用寿命。
居家稳定期:持续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出院 2 周后,患者进入居家稳定期康复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康复训练是稳定期的重点。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例如,进行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或哑铃等辅助器械,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脚跟脚尖行走等,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此外,还可选择一些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关节过度负重和剧烈活动。上下楼梯时,要使用扶手,一步一步缓慢进行;避免长时间蹲着或跪着;搬重物时,要尽量使用双手,减少单关节的受力。同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不良姿势对关节造成额外压力。
定期复查也是居家稳定期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来说,出院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 年,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评估关节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复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住院到居家,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护理重点和注意事项。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了解康复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护理。只要坚持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新关节” 就能陪伴患者开启健康、美好的新生活。
(卜芳芳 郑州仁济医院 护理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