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社区医生教你:脑卒中发作前,这些信号要警惕

2023-05-19 17: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中风”,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 “头号杀手” 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 200 万,其中近半数患者因未能及时发现预警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留下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失去生命。作为社区医生,我在日常诊疗中见过太多因忽视早期信号而遗憾的案例。其实,脑卒中发作前并非毫无征兆,只要能及时识别这些 “身体警报”,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就能大大降低疾病带来的危害。今天,就用 “一、二、三、四” 的清晰框架,带大家全面了解脑卒中发作前的预警信号、应对方法和预防要点。

一、牢记 “1 个核心认知”:脑卒中不是 “突然发生”,而是 “长期积累 + 短期触发”
很多人认为脑卒中是 “突然找上门” 的急症,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场 “长期准备后的突袭”。从医学角度来看,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前者占比约 80%,多因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后者则是脑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无论是哪种类型,其发作都与血管健康的长期受损密切相关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会像 “温水煮青蛙” 一样逐渐损伤脑血管内皮,让血管变窄、变硬、弹性下降。当这些危险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遇到情绪激动、熬夜、寒冷刺激、突然用力(如排便)等 “短期触发因素” 时,脑血管就可能瞬间 “崩溃”,引发脑卒中。

这一核心认知提醒我们:脑卒中的预警信号,本质上是身体对血管 “濒临崩溃” 的求救信号。这些信号可能不会持续太久,有时仅出现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消失,正因如此,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小毛病” 而忽视。比如有人突然感觉头晕、手脚发麻,休息一会儿后缓解,就觉得 “没事了”,殊不知这可能是脑血管短暂缺血的 “预演”,医学上称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若不重视,未来 1-3 个月内发生真正脑卒中的风险会增加 30%-50%。所以,记住 “脑卒中早有信号,绝非突然发生”,是避免悲剧的第一步。

二、识别 “2 类典型信号”:身体异常别忽视,这些表现要警惕
脑卒中发作前的信号,可能因人而异,但总体可分为 “局部功能异常” 和 “全身不适” 两类,只要出现其中一种,就需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第一类是 “局部功能异常信号”,主要与大脑控制的身体部位功能受损有关,最常见的有 4 种表现,可总结为 “脸、手、舌、走” 四个字:一是脸部不对称,突然出现一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比如微笑时嘴角向一侧倾斜,无法正常鼓腮、吹口哨;二是手脚无力或麻木,单侧手臂、腿部突然感觉无力,握不住东西(如筷子、杯子突然掉落),走路时单侧腿脚发软,甚至无法站立;三是语言或吞咽异常,突然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比如想说出 “吃饭” 却说成 “吃放”,或者别人说话时自己听不懂,部分人还会出现吞咽困难、喝水呛咳;四是行走或平衡障碍,突然出现走路摇晃、步态不稳,像喝醉酒一样,甚至无法直线行走,闭眼站立时容易向一侧倾倒。这些信号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大脑不同区域分别控制面部、肢体、语言和平衡功能,当脑血管出现狭窄或堵塞时,对应区域的供血不足,就会引发这些局部功能异常。

第二类是 “全身不适信号”,虽然不如局部信号特异,但同样是脑血管异常的预警,常见的有 3 种:一是突发剧烈头痛,与平时的头痛不同,这种头痛通常是 “炸裂样” 或 “搏动性” 的,突然发作且程度剧烈,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二是突发头晕或视物异常,突然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或者出现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甚至短暂失明(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三是突发意识异常,突然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者短暂的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比如突然忘记自己刚才要做什么,或者无法识别熟悉的人。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局部功能异常,仅表现为全身不适,这时更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出现这些症状时必须及时排查。

三、掌握 “3 步正确应对”:出现信号别慌乱,科学处理能救命
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上述脑卒中预警信号,很多人会陷入慌乱,要么盲目等待 “症状自行缓解”,要么随意搬动患者,这些错误做法可能会延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作为社区医生,我要强调:脑卒中的治疗黄金时间是发作后的 “4.5 小时”(缺血性脑卒中),每延误 1 分钟,就会有 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所以正确的应对步骤至关重要,总结起来就是 “一叫、二看、三送医” 三步。

第一步是 “及时呼叫,确认情况”。如果发现家人或邻居出现疑似信号,首先要大声呼叫对方,观察其是否有回应,同时轻轻拍打肩膀(注意不要用力摇晃),判断意识是否清醒。如果对方意识模糊或无法回应,立即让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如果意识清醒,尽量安抚情绪,让其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或用力起身,防止加重脑血管负担。

第二步是 “简单检查,明确症状”。在呼叫的同时,快速进行 “3 个简单检查”,进一步确认是否为脑卒中信号:一是让患者 “微笑”,观察两侧面部是否对称;二是让患者 “举起双手”,保持 10 秒,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三是让患者 “说一句话”(如 “今天天气很好”),听是否有说话含糊或表达不清。这三个检查被称为 “脑卒中快速识别法”,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脑卒中的可能性超过 80%,必须立即采取下一步措施。

第三步是 “立即送医,牢记细节”。确认疑似后,第一时间拨打 120 急救电话,拨打时要清晰说明患者的症状(如 “一侧手脚不能动、说话不清楚”)、所在位置(具体到小区、单元、楼层),并提醒急救人员携带 “脑卒中急救包”。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不要给患者喂食、喂水或服用任何药物(尤其是降压药,盲目降压可能加重脑缺血);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头偏向一侧;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送医时要选择有 “脑卒中绿色通道” 的医院,这类医院能快速完成 CT、血液检查等,缩短诊断和治疗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四、做好 “4 项长期预防”:远离危险因素,降低发作风险
对于脑卒中来说,“预防” 远比 “治疗” 更重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做好长期预防,能将脑卒中的发作风险降低 50% 以上。结合社区健康管理经验,我将预防措施总结为 “控基础、改习惯、多监测、早干预” 四项,大家可以对照执行。

第一项是 “控基础疾病,稳定指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是引发脑卒中的 “四大高危因素”,必须长期控制: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到 150/90mmHg),避免血压忽高忽低;高血脂患者要控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定期服用降脂药,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尽量保持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10.0mmol/L,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心房颤动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血管堵塞的风险。这些基础病的控制,不是 “偶尔检查”,而是 “长期管理”,建议每月监测 1-2 次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项是 “改生活习惯,减少伤害”。不良生活习惯是脑血管健康的 “隐形杀手”,必须逐一改正:一是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饮酒则会升高血压,诱发脑血管破裂,建议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 25 克(约啤酒 750 毫升),女性不超过 15 克(约啤酒 450 毫升);二是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每天 300-500 克)、水果(每天 200-350 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少吃高盐(每天不超过 5 克)、高糖、高脂食物,每周吃 2-3 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 Omega-3 脂肪酸,保护血管);三是适量运动,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用力;四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脑卒中风险。

第三项是 “多监测身体,及时发现异常”。除了监测基础病指标,还要定期关注脑血管健康相关的指标:一是体重和腰围,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增加脑卒中风险,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3.9 之间,男性腰围不超过 90 厘米,女性不超过 85 厘米;二是血液黏稠度,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若血液黏稠度高,可在医生指导下多喝水或服用改善循环的药物;三是颈动脉超声,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斑块,若斑块较大(狭窄超过 50%),需及时干预,防止斑块脱落引发脑血管堵塞。

第四项是 “早干预风险,避免恶化”。如果已经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狭窄等问题,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一是药物干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二是生活干预,比普通人群更严格地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三是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脑血管相关检查,及时发现斑块或狭窄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支架植入术)。记住,早期干预不是 “过度治疗”,而是避免小问题发展成脑卒中的关键。

脑卒中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不可救治。只要我们牢记 “1 个核心认知”,识别 “2 类典型信号”,掌握 “3 步正确应对”,做好 “4 项长期预防”,就能在与脑卒中的 “较量” 中占据主动。作为社区医生,我也希望大家能将这些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让更多人学会警惕脑卒中信号,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对身体异常信号的 “警惕”,就是对生命的 “负责”—— 早发现、早应对,才能远离脑卒中的危害,拥有健康的生活。

(冯向阳 洛宁县景阳镇卫生院 全科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