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 “慢阻肺”),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它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 “隐形杀手”—— 据《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指南(2023 年)》数据显示,我国 40 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 13.7%,总患病人数超 1 亿。更令人担忧的是,慢阻肺早期症状隐匿,约 8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不仅治疗难度大增,还会逐渐丧失劳动力,甚至因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其实,慢阻肺早筛查能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基层医生作为健康 “守门人”,也有一套简单易操作的筛查方法,帮大家早发现、早干预。
一、慢阻肺早筛查,这 4 个好处能 “改写” 病情
很多人觉得 “没咳嗽、没喘气,就不用查慢阻肺”,但基层医生提醒:慢阻肺早期症状像 “温水煮青蛙”,等到出现明显气短、咳痰时,肺功能已受损 50% 以上。早筛查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把疾病 “拦截” 在萌芽阶段,具体有 4 大好处:
首先,减少肺功能不可逆损伤。慢阻肺的本质是气道和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早期炎症仅影响小气道,此时通过筛查发现并干预,能阻止炎症进一步破坏肺结构。基层呼吸科医生举例:“曾有位 55 岁的烟民,在社区筛查中发现肺功能轻度下降,及时戒烟并规范用药后,5 年复查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而另一位患者等到爬楼梯喘不上气才就诊,肺功能已重度受损,即使治疗也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其次,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慢阻肺急性加重是导致患者住院、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一次严重加重就可能让肺功能 “倒退” 好几年。早筛查发现的早期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避免接触粉尘)和规范治疗,能显著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基层医生统计发现,早期干预的患者,每年急性加重次数比未筛查患者减少 60%,住院率降低 50% 以上。
再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慢阻肺中晚期治疗需要长期使用吸入药物、定期复查,若出现急性加重,单次住院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而早期筛查仅需几十到几百元,干预措施也以戒烟、基础用药为主,成本远低于中晚期治疗。有数据显示,早期筛查并管理的慢阻肺患者,年均医疗支出比中晚期患者少 3 万元以上,能极大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最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早期慢阻肺患者若及时干预,能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而中晚期患者会逐渐出现 “动则气喘” 的症状,严重时连穿衣、吃饭都需要他人帮助。研究表明,早期筛查并规范管理的慢阻肺患者,预期寿命比未筛查患者延长 5-10 年,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
二、基层医生教你做:3 步完成慢阻肺初筛
很多人觉得 “筛查慢阻肺要去大医院,又麻烦又费钱”,其实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就能完成初筛,流程简单、费用低,基层医生总结了 3 步初筛法,适合普通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操作:
第一步,先做 “风险自评”,判断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基层医生会让居民填写一份简单的 “慢阻肺风险问卷”,核心关注 4 个要点:一是年龄,40 岁及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升高;二是吸烟史,包括主动吸烟(每天 1 包、持续 10 年以上)和被动吸烟(长期接触二手烟);三是职业或环境暴露史,如长期接触粉尘(煤矿、建筑工人)、化学物质(油漆工、厨师)或生物燃料(农村长期用柴火做饭、取暖);四是症状,是否经常出现咳嗽、咳痰(尤其是晨起有白色黏液痰)、活动后气短(如爬 3 层楼就喘)。只要符合其中 2 项及以上,就属于慢阻肺高危人群,需要进一步筛查。
第二步,用 “肺功能仪” 做基础检测,5 分钟出结果。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配备 “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过程很简单:患者只需含紧咬口,先用力呼气,再用力吸气,仪器会自动记录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和 “用力肺活量(FVC)”,通过 “FEV1/FVC” 比值判断肺功能是否正常 —— 若该比值小于 70%,就提示可能存在慢阻肺,需要进一步确诊。基层医生解释:“这种检测没有创伤,也不需要空腹,像测血压一样方便,一次检测费用通常在 50-100 元,部分地区还能通过医保报销。”
第三步,结合 “症状 + 病史”,给出初步干预建议。若肺功能检测异常,基层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判断慢阻肺的严重程度:轻度患者以 “戒烟 + 生活指导” 为主,比如教患者如何制定戒烟计划、避免接触过敏原;中度患者会开具基础吸入药物,并指导正确的吸入方法;若病情较重,会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如胸部 CT),避免延误治疗。同时,基层医生会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跟踪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和治疗效果。
三、这些 “误区” 要避开,别让早筛查 “失效”
在基层筛查过程中,医生发现很多人对慢阻肺筛查存在误区,导致即使做了筛查,也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常见的有 3 个误区:
误区一:“没症状就不用查”。很多人觉得 “我不咳嗽、不喘气,肺肯定没问题”,但慢阻肺早期症状非常隐蔽,甚至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气短时,肺功能已受损严重。基层医生强调:“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测,就像高血压患者定期测血压一样,这是发现早期慢阻肺的唯一可靠方法。”
误区二:“肺功能检测就是‘吹气球’,不准”。有些居民觉得肺功能检测 “全靠自己用力,结果不靠谱”,其实只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规范操作(比如用力呼气时尽量吹尽、不中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能达到 90% 以上,是国际公认的慢阻肺诊断 “金标准”。
误区三:“筛查出慢阻肺,就等于‘判了死刑’”。很多人担心 “得了慢阻肺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喘不上气”,其实早期慢阻肺是可防可治的 —— 通过戒烟、规范使用吸入药物、适当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能稳定控制,甚至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基层医生举例:“有位 60 岁的慢阻肺早期患者,戒烟后坚持每天散步 30 分钟,定期使用吸入药物,3 年复查肺功能没有进一步下降,还能帮家里带孙子。”
慢阻肺虽然是慢性疾病,但只要做好早筛查、早干预,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发展到 “喘不上气” 的严重阶段。基层医生作为离大家最近的健康 “守门人”,随时能提供筛查和指导服务,希望大家尤其是高危人群,主动关注肺健康,把慢阻肺早筛查提上日程 —— 毕竟,健康的肺,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冯向阳 洛宁县景阳镇卫生院 全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