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4》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超 3.3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很多人以为心血管疾病发作 “猝不及防”,其实身体早早就会发出 “报警信号”。这些信号可能藏在日常的不适中,若能及时察觉、尽早诊断,就能为健康争取宝贵时间。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梳理心血管疾病的典型 “报警信号”,帮你读懂身体的 “求救密码”。
一、胸痛胸闷:心血管疾病的 “紧急信号”
胸痛、胸闷是心血管发出的最直接、最危险的 “警报”,多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常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一旦出现需高度警惕。
从疼痛特点来看,心血管相关的胸痛多为 “压榨性”“紧缩性” 或 “窒息感”,就像胸口被一块重物压住,有时还会伴随 “濒死感”,而非尖锐的刺痛或隐痛。疼痛位置通常在胸骨后、心前区(左胸部),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甚至牙齿,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 —— 若持续超过 20 分钟,极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
不同场景下的胸痛更需留意:比如爬楼梯、快走、提重物等体力活动时出现胸痛,休息 3-5 分钟后缓解,这是典型的 “劳力性心绞痛”,说明心脏在 “缺氧” 状态下发出抗议;又如夜间睡觉时突然胸闷憋醒,坐起来或开窗透气后才好转,可能是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心功能已经下降,需及时检查。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部分人群(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胸痛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 “胸闷、胸部发紧”,或伴随轻微出汗、乏力,这种 “不典型胸痛” 更易被误诊,若出现类似症状,即便疼痛不剧烈,也建议及时做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排除心血管风险。
二、呼吸异常:心血管功能下降的 “隐性提示”
呼吸是身体供氧的 “关键环节”,而心脏是推动血液供氧的 “动力泵”。当心血管功能下降时,呼吸会率先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常被误认为 “体力差”“老了没力气”,从而错过干预时机。
最常见的呼吸异常是 “活动后气短”:平时能轻松爬 3 层楼,突然爬 1 层就气喘吁吁、需要停下来休息;散步时原本能走 1 公里,现在走几百米就觉得 “气不够用”,甚至需要张嘴呼吸 —— 这其实是心脏泵血能力下降的表现。当心脏无法将足够血液输送到肺部时,肺部氧气交换效率降低,身体就会通过 “加快呼吸” 来弥补缺氧,进而出现气短。
还有两种特殊的呼吸信号需警惕:一是 “平卧气短”,躺下时感觉胸闷、呼吸费力,必须垫 2-3 个枕头才能呼吸顺畅,这是 “左心衰竭” 的典型症状。因为躺下时肺部血液回流增加,受损的心脏无法及时排出血液,导致肺部淤血,引发呼吸困难;二是 “安静时呼吸急促”,没有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因,却突然感觉呼吸变快、变浅,伴随心慌,可能是心律失常、心包炎等问题,需及时监测心率和血压。
三、肢体与神经症状:心血管问题的 “间接预警”
心血管负责为全身供血,当血管狭窄、堵塞或血压异常时,肢体和神经系统会因 “供血不足” 出现异常,这些症状看似与心脏无关,实则是重要的 “间接警报”。
首先是 “肢体麻木、发凉”:单侧或双侧手脚突然麻木,像 “过电” 一样,或摸起来比身体其他部位凉,尤其是手指、脚趾末端,可能是 “外周血管疾病” 或 “脑供血不足” 的信号。比如动脉硬化导致四肢血管狭窄时,肢体供血减少,就会出现麻木、发凉,严重时还会伴随走路时腿部疼痛(“间歇性跛行”);若单侧肢体麻木同时伴随口角歪斜、说话不清,需警惕 “脑中风”,这是脑血管堵塞或破裂的紧急情况,必须在 4.5 小时 “黄金救治期” 内就医。
其次是 “头晕、头痛反复出现”:排除感冒、睡眠不足等因素后,若经常头晕,尤其是蹲下站起时头晕加重,或出现 “搏动性头痛”(感觉太阳穴或后脑勺随心跳疼),可能与血压异常或脑血管供血不足有关。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导致脑部血流调节异常,引发头晕;而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则会让脑部暂时供血不足,出现 “眼前发黑、头晕”,这些都可能是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的表现,需通过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
另外,“视物模糊、眼前发黑” 也不能忽视:突然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或眼前发黑(持续几秒到几十秒),可能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 “小中风”。这是脑血管暂时堵塞后又自行通开的表现,虽然症状会自行缓解,但却是脑中风的 “前兆”,若不及时干预,未来 1-2 年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的 “心血管警报”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还有一些 “不典型信号”,因与心血管疾病关联不明显,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比如消化系统、骨科问题,从而延误治疗。
第一类是 “牙痛、肩背痛”:没有蛀牙、牙龈炎等牙齿问题,却突然出现单侧牙痛,尤其是下颌部位的疼痛,或肩背部酸痛,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可能是 “心绞痛的放射痛”。心脏的神经与牙齿、肩部的神经存在 “交叉支配”,当心脏缺血时,疼痛信号可能会 “错传” 到牙齿或肩部,导致误诊。临床中就有不少患者因 “牙痛” 去看牙科,最后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是冠心病。
第二类是 “消化道症状”:突然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甚至 “胃痛”,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胃溃疡,但如果这些症状伴随胸闷、出汗,且没有进食不洁食物、受凉等诱因,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疼痛信号会放射到上腹部,引发类似消化道疾病的症状,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 “胃肠型心梗”,需通过心肌酶、冠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第三类是 “莫名疲劳、乏力”:没有过度劳累,却持续感觉身体疲惫,连穿衣、洗漱都觉得费力,休息后也无法缓解,可能是 “慢性心衰” 的早期表现。心脏功能下降时,全身器官供血不足,肌肉、神经等组织得不到足够能量,就会出现持续性疲劳,这种症状虽不典型,但却是慢性心血管疾病的 “早期信号”,若持续超过 2 周,建议做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功能。
早诊断:抓住心血管疾病的 “干预黄金期”
读懂身体的 “报警信号” 后,“早诊断” 是关键。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 120 分钟内开通堵塞血管,死亡率可降低 50% 以上;高血压、高血脂等 “隐形杀手”,若能早期发现并控制,可避免血管、心脏出现不可逆损伤。
日常筛查中,以下检查必不可少:一是 “基础检查”,包括血压、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糖、心电图,这些检查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三高” 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及心律失常;二是 “针对性检查”,若出现胸痛、气短,可做心脏超声、冠脉 CTA,评估心脏结构和血管狭窄程度;若有头晕、肢体麻木,可做颈动脉超声、头颅 CT,排查脑血管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吸烟、肥胖、久坐不动、熬夜等高危人群,即便没有出现不适,也建议每年做 1 次心血管专项体检,做到 “无病预防、有病早治”。
日常预防:筑牢心血管健康的 “防护墙”
除了早发现、早诊断,日常的健康管理更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 “根基”。从生活方式入手,做好这几点,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饮食清淡少盐: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比如油炸食品、奶茶、腌制菜),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多吃蔬菜(每天 300-500 克)、水果(每天 200-350 克)、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比如鱼、虾、鸡胸肉、豆制品),帮助控制体重和血脂;
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 “(220 - 年龄)×60%-70%”,避免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必须彻底戒烟;饮酒要限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管理情绪与睡眠:长期焦虑、紧张、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负担,建议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
控制 “三高”:若已确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需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指标,避免擅自停药或减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
心血管疾病的 “报警信号” 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藏在一次胸闷、一阵头晕、莫名的疲劳中。只要我们多关注身体的变化,读懂这些 “求救信号”,及时就医诊断,同时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就能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威胁,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是心血管健康的 “安心密码”。
(冯向阳 洛宁县景阳镇卫生院 全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