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颈椎病不止是脖子疼!头晕手麻也可能是它惹的祸

2025-05-14 13: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多数人的认知图景中,颈椎病与“脖子疼”几乎划上了等号——一种源于长期低头、姿势不良的局部不适。然而,人体这台精密的仪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颈椎,这七节承托头颅、保护脊髓、允许灵活转动的骨性结构一旦出现问题,其发出的警报信号可能远远超出颈肩范畴,向全身投射出令人困惑的征象。头晕目眩、手指麻木、行走不稳,这些看似与颈椎毫不相干的症状,实则可能是颈椎发出的、穿越神经网络的求救信号。

颈椎:不止是骨骼的危机。要理解这种“声东击西”的现象,必须深入颈椎的解剖学核心。颈椎并非孤立的骨骼堆叠,而是一个由椎骨、椎间盘、肌肉、韧带、神经根和椎动脉共同构成的精密复合体。当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或关节错位时,受损的远非仅是骨骼结构。压迫的下一幕可能发生在两个关键领域:一是神经根,负责将信号传递至上肢;二是贯穿颈椎横突孔的椎动脉,负责为大脑后部(包括负责平衡的小脑和脑干)输送 vital 的血液。一旦这些柔软而关键的组织受到侵袭,一场由颈椎引爆的“远程症状”便拉开了序幕。

头晕目眩:可能是椎动脉在“抗议”。许多患者辗转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苦苦追寻莫名头晕的根源,却最终在骨科或康复科找到答案——颈源性头晕。其幕后机制常是颈椎病变对椎动脉的压迫或刺激。当颈部转动或过度伸屈时,骨刺或不稳的椎体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一过性的血管狭窄,减少通向脑干的血液供应。大脑瞬间的“缺氧”便引发为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或站立不稳。这种头晕往往与颈部姿势变化密切相关,成为区别于耳石症等其他眩晕的关键线索。

手麻无力:神经根的“求救信号”。手指的针刺感、麻木感,甚至握力下降,同样可能是颈椎遥远的“回响”。从颈椎脊髓发出的神经根犹如电缆,支配着肩、臂、手部的感觉与运动。当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到这些神经根时,信息传导通路便受到干扰。大脑会错误地将干扰源定位在神经的末梢支配区,于是患者清晰地感到手指发麻(常见于拇指、食指或小指区域,取决于受压神经根的不同),而非问题真正的起源——颈部。这种“投射性症状”是身体最常见的误报之一,却也揭示了神经通路的内在联系。

重视全局:诊断与防治的思维转变。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症状,无论是医疗工作者还是患者自身,都需要建立起一种全局性视角。对于持续出现头晕、手麻、头痛、视物模糊甚至心前区不适的患者,在排除相应专科的疾病后,应将颈椎纳入鉴别诊断的范畴。详细的病史询问(尤其是症状与颈部活动的关联性)、专业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及颈椎影像学检查,共同构成了解开谜团的关键。

防治同样需要超越“治脖子”的局限。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电脑,选择支撑良好的枕头,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针对性康复锻炼则能增强颈深部肌肉力量,为颈椎提供动态稳定,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米字操”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此外,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乃至严重情况下的手术干预,目标都不仅是缓解局部疼痛,更是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从根源上平息这场跨越区域的“叛乱”。

颈椎病是一位狡猾的模仿者,它用多样化的症状考验着我们的医学智慧。认识到其真面目,意味着我们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整体性的眼光审视人体,理解其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当头晕或手麻不期而至时,或许我们更应倾听来自颈椎的、细微而深刻的警示——它提醒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并非孤岛,而健康,永远需要系统性的关怀与守护。

(李新卫 太康济民骨科医院 脊柱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