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风”不止手脚麻,头晕也算数

2024-05-15 16: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说到“中风”,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嘴歪眼斜、手脚麻木、说话不清。但你可能不知道,头晕,这个看似“轻飘飘”的小症状,也可能是中风的前兆,甚至是中风本身的表现!

在临床上,很多人因为忽视头晕,以为“休息一下就好”,结果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头晕”为什么可能是“中风”,你又该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隐秘的健康杀手。

一、什么是中风?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它是我国成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急、来势凶、后果重。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血管被血栓堵住,脑部缺血,约占全部中风的80%。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较为严重。

很多人误以为中风只有“明显症状”,但实际上,有些表现相对“隐蔽”,头晕就是其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信号。

二、为什么“头晕”也可能是中风?

“头晕”是中风早期的非典型症状,尤其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后循环中风

大脑供血有前循环和后循环之分。后循环主要供血给小脑和脑干,负责调节平衡、协调和生命中枢功能。后循环一旦缺血,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恶心、走路不稳、视物旋转,而不一定出现手脚麻木。

2. 小脑梗塞

小脑是人体的“平衡中心”。小脑出现梗塞时,病人常表现为严重眩晕、呕吐、步态不稳,容易误诊为耳石症或胃肠问题。如果此时没有引起重视,可能在数小时或几天后病情加重,甚至昏迷。

3.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又叫“小中风”,症状短暂,常表现为突发的头晕、视物模糊、说话含糊、短暂失语、短时间肢体无力或麻木。虽然症状会自行缓解,但TIA是脑梗发生前的重要警告,必须引起重视!

三、哪些“头晕”可能是中风信号?

我们平时也可能会头晕,比如低血糖、过度疲劳、内耳疾病等都会导致头晕。那么,哪些“头晕”需要格外警惕呢?

请留意以下特点:

1. 突然发生的严重头晕

没有明显诱因,突然“天旋地转”,且休息不能缓解。

2. 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如视力模糊、双影、说话困难、口角歪斜、吞咽困难、步态不稳、单侧肢体无力等。

3. 一次性最严重

第一次就特别严重,或几小时内持续加重。

4. 年龄较大、合并“三高”

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头晕一定要高度重视。

5. 有中风家族史、心脏病史、吸烟史等高危因素

如果你的头晕合并以上情况,请立即就医,不可掉以轻心!

四、如何区分普通头晕和“中风性头晕”?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识别口诀:“中风三查一看”:

查语言:是否说话含糊、说不清话?

查肢体:双手平举10秒,有一边掉下吗?

查脸部:笑一下,看嘴角是否对称?

看意识:是否意识模糊、答非所问?

如果以上任一项出现异常,头晕很可能不是“小毛病”,请立刻拨打120就医!

五、如果真的是中风,时间就是生命!

医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时间就是大脑”。缺血性中风的救治黄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此时可以使用静脉溶栓药物打通血管,恢复脑部供血。

一旦延误,脑细胞大量死亡,可能留下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正确识别头晕、早就医,是保护大脑的关键一步!

六、如何预防中风性头晕?

1. 控制“三高”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预防中风的重中之重。血压要维持在140/90 mmHg以下,血糖和血脂达标,长期坚持按医嘱服药和定期复查,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

2. 合理饮食

日常饮食要以清淡、均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减少盐、油、糖的摄入,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降低中风风险。

3. 规律锻炼

适当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改善血液循环。建议每周进行5次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走、游泳、太极等,同时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BMI控制在18.5-24之间。

4. 戒烟限酒

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显著增加中风风险,长期大量饮酒也会损伤血管、影响血压控制。因此,远离烟草,限制酒精摄入,是有效的脑血管保护措施。

5. 注意体检

定期健康体检是发现隐性风险的关键。建议每年检查血压、血脂、血糖,中老年人还应关注颈动脉、脑血流等影像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结语

“中风不止手脚麻,头晕也算数。”这不是一句吓唬人的话,而是临床无数真实案例的总结。很多人因为忽视了早期的头晕,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最终留下终身遗憾。

头晕不是小事,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剧烈头晕,或伴随其他神经系统异常时,更要警觉!

(王欢欢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二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