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术后引流管护理要点:别碰、别折、别漏看!异常情况这样处理

2025-05-17 18: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术结束后,不少患者身上会带着一根或多根细细的管子,这就是术后引流管。它看似不起眼,却是医生观察病情、排出体内积液、脓液或血液的“重要通道”,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速度与效果。但在临床中,因患者或家属护理不当导致引流管堵塞、脱落,甚至引发感染、延缓愈合的情况并不少见。掌握“别碰、别折、别漏看”三大核心要点,学会识别并处理异常情况,是术后护理的关键一环。

一、先搞懂:为啥术后要插引流管?

在了解护理方法前,首先要明白引流管的作用——它不是“多余的管子”,而是为了帮助身体“减负”和“预警”:

l 排出积液/积血:手术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可能产生渗液、积血,若长期淤积在体内,易引发感染、组织粘连,引流管可将这些液体及时排出,减少并发症风险;

l 观察病情变化:通过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医生能判断伤口愈合情况,比如是否有持续出血、感染等问题;

l 支撑器官功能:部分特殊引流管(如胆管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还能暂时替代器官功能,帮助消化液排出,为器官修复争取时间。

不同手术对应不同类型的引流管,常见的有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T型管等,无论哪种,护理核心原则一致。

二、护理核心:牢记“三别”原则,守住恢复关键

术后引流管护理的核心,可总结为“别碰、别折、别漏看”,每一条都需要患者和家属严格遵守,避免因小失大。

(一)别碰:不随意触碰,严防感染与脱落

引流管的“入口”(与身体连接的部位)是伤口的一部分,随意触碰最易引发感染,也可能导致管子脱落——这是术后引流管护理的“头号禁忌”。

l 禁止用手抓挠或揉搓:引流管周围皮肤可能有轻微瘙痒,此时切勿用手抓,可用干净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需遵医嘱);

l 活动时“慢半拍”:翻身、下床、走路时,要先检查引流管是否固定牢固,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避免拉扯管子。比如下床时,可将引流袋用别针固定在裤子侧面(低于伤口位置),防止管子被扯动;

l 拒绝“自行调整”:无论管子看起来是否“歪了”,都不要自行拔出、插入或调整位置,哪怕是换药时,也需由医护人员操作。

(二)别折: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堵塞危机”

引流管一旦打折、扭曲,液体就无法正常排出,相当于“通道被堵”,可能导致积液反流,引发感染或器官压迫。日常护理中,要重点关注“管道形态”:

l 观察引流管是否“打弯”:卧床时,避免身体压在引流管上;下床活动时,不要让引流管绕在腿上或被床单、衣物挤压,可将管道轻轻捋顺,保持自然下垂;

l 避免“过度牵拉”:引流袋的位置要合适——既不能过高(高于伤口会导致液体反流),也不能过低(过低会过度牵拉管子,可能导致接口松动),通常建议低于伤口10-20厘米,比如卧床时放在床沿下方,下床时固定在腰部以下;

l 警惕“堵塞信号”:如果发现引流液突然减少,或管子里有明显的“絮状物”“沉淀物”,不要用力挤压管子,应及时告知护士,由医护人员用专业方法疏通(如轻柔挤压、生理盐水冲洗,需严格遵医嘱)。

(三)别漏看:每天3次观察,及时发现异常

引流液的变化是身体恢复的“晴雨表”,很多术后问题(如出血、感染)都能通过引流液提前发现。建议患者或家属每天固定3个时间点(如早8点、午2点、晚8点)观察,重点关注3个维度:

1. 看“量”:记录每日总量,警惕突然增减

术后引流液的量会逐渐减少,比如腹腔手术后,第一天可能有100-300毫升,之后每天减少20%-30%,直至少于50毫升(具体数值需结合手术类型,遵医嘱判断)。

l 异常情况:若某一天引流液突然增多(如比前一天多50%以上),或突然减少至几乎没有,可能是管道堵塞、伤口渗血加重,需及时告知医生;

l 记录方法:可准备一个小本子,每次倾倒引流液前,记录引流袋上的刻度(倾倒时要先关闭引流管开关,避免空气进入),确保数据准确。

2. 看“色”:对照正常范围,识别异常颜色

不同手术的引流液正常颜色不同,但总体规律是“由深变浅,逐渐接近正常体液颜色”:

l 正常颜色:术后1-2天,引流液多为暗红色(含少量积血);3-5天后逐渐变为淡红色、淡黄色(渗液);最终接近透明或淡黄色(如浆液);

l 异常颜色:若引流液持续为鲜红色(像新鲜血液,且不断涌出),可能是伤口出血;若变为黄绿色、墨绿色(伴臭味),可能是感染;若为乳白色,可能是淋巴液漏出,这些情况都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3. 看“性状”:观察是否有异常物质

正常引流液应为清亮、无明显杂质的液体,或有少量细小絮状物(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正常渗出)。

l 异常性状:若引流液变得浑浊、黏稠,或出现大量血块、脓状物质(像黄白色“脓液”,伴腥臭味),可能是感染或局部组织坏死,需及时就医。

三、紧急处理:遇到这些情况,别慌但要“快反应”

即使做好了日常护理,仍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此时要牢记“不慌、不擅自处理、快找医护”的原则,以下3种情况需立即通知护士或医生:

4. 引流管脱落:立即按压伤口,保持平躺

若引流管不慎脱落,首先不要慌张,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签轻轻按压伤口处(避免用力揉搓),防止空气进入或伤口渗血;然后立即按下呼叫铃,等待医护人员处理。期间要保持平躺,不要随意走动,避免伤口进一步暴露。

5. 引流液突然“异常”:先记录再报告

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变红、变多,或出现脓液、臭味,先在本子上记录下发现时间、液体颜色和量,然后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不要等到“攒够了症状”再报告,早发现才能早处理。

6. 出现不适症状:警惕“连锁反应”

引流管异常可能引发身体不适,若出现以下症状,即使引流液看起来正常,也需及时告知医生:

l 发热(体温超过38.5℃);

l 伤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或有液体渗出;

l 呼吸困难、胸痛(尤其针对胸腔引流管患者);

l 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尤其针对胃肠引流管患者)。

四、常见误区:这些“想当然”的做法要避免

很多患者和家属因缺乏护理知识,容易陷入误区,反而影响恢复:

l 误区1:“引流液越少越好,所以把管子夹起来”——绝对错误!随意夹闭引流管会导致液体无法排出,引发感染、器官损伤,必须遵医嘱决定是否夹管;

l 误区2:“用酒精擦拭伤口周围,消毒更彻底”——酒精刺激性强,可能损伤伤口组织,通常建议用生理盐水或医生开具的消毒液擦拭;

l 误区3:“引流袋满了再换,省得麻烦”——引流袋满了不及时更换,会增加感染风险,也可能导致液体反流,建议引流袋装至2/3满时就及时更换(由医护人员操作,或在指导下进行);

l 误区4:“别人的护理方法和我一样,可以照搬”——不同手术、不同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不同,比如胸腔闭式引流管严禁夹闭,而部分腹腔引流管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夹闭,务必以医嘱为准。

术后引流管护理看似繁琐,实则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事。对患者而言,管好这根“小管子”,就是为伤口愈合、身体恢复“保驾护航”;对家属而言,做好观察和协助,能帮患者减少并发症风险,让恢复过程更顺利。记住“别碰、别折、别漏看”,遇到异常及时找医护,就能让引流管真正发挥“助力恢复”的作用,为术后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段晶晶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