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患者引流管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与患者康复进程。临床实践中,因引流管管理不当导致的感染、堵塞、脱出等并发症屡见不鲜。本文系统梳理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的核心要点,提出"三查七对"标准化操作流程,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指导。
一、三查体系:构建安全防护网
(一)查连接稳固性
每日检查引流管各连接部位,包括管路与引流袋接口、三通阀门等关键点,确保无松动渗漏。
(二)查引流通畅度
实施"三时挤捏法":晨起、餐后、睡前各进行1次引流管挤捏。对于胸腔引流管,需保持半卧位时引流瓶低于胸腔60cm,防止引流液逆流。
(三)查局部完整性
重点观察引流口周围皮肤状况,采用"四方评估法":从颜色(红/白/黄)、温度(热/凉)、肿胀(有/无)、渗出(量/质)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发现皮肤破损或敷料污染时,立即告知主管医生,进行处理。
二、七对要点:精准护理关键点
(一)对引流液性状
建立"五看"观察法:看颜色(血性/浆液性/脓性)、看透明度(清亮/浑浊)、看量(ml/24h)、看气味(腥/臭)、看沉淀物(有/无)。
(二)对固定装置
采用"双保险固定法":医用胶布+约束带双重固定。对于意识不清患者,使用腕部约束带防止无意识拔管。
(三)对体位管理
实施"个性化体位方案":腹部手术患者取低半卧位,体位变换时遵循"先固定后移动"原则,使用引流管保护套防止牵拉。
(四)对活动指导
活动时引流瓶需保持低于伤口水平。
(五)对感染防控
执行"无菌操作五步法":洗手→戴手套→消毒→操作→脱手套。引流袋更换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触碰接口、不跨越无菌区、不重复使用。
(六)对营养支持
构建个体化营养方案,加强患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七)对心理干预
术前进行管道认知教育,术后加强管道管理相关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引流管的耐受度。
三、特殊情境处理
(一)堵塞应急处理
发现堵塞时立即启动"三级处理流程":一级(挤捏管路)、二级(生理盐水冲洗)、三级(尿激酶溶解)。严禁使用暴力通管,防止管壁损伤。
(二)脱出紧急处置
发生脱出时执行"STOP原则":Stop(停止操作)、Tell(立即报告)、Observe(观察伤口)、Prepare(准备重新置管)。切勿自行回纳,防止感染扩散。
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是系统工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专业技能。通过实施"三查七对"标准化流程,配合个体化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护理工作者应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最新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专科护理服务。
(索晋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移植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