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退化(如肌肉力量减弱、呼吸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减慢),术后恢复速度较年轻人慢,且更容易出现跌倒、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这些看似常见的问题,不仅可能延缓康复进程,严重时还会引发骨折、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术后护理需聚焦“防跌倒、防肺炎、助排便”三大核心,通过科学干预降低风险,帮助老年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
一、防跌倒:筑牢“安全防线”,每一步都要稳 老年患者术后常因麻醉残留、疼痛、体力虚弱、视力听力减退,或携带引流管、输液管等因素,跌倒风险大幅升高。而跌倒可能导致骨折、伤口裂开,甚至引发颅内出血,是术后护理的“首要防线”。做好以下5点,能最大程度减少跌倒隐患: 1. 优化“术后活动环境” - 病房地面保持干燥:拖地后及时放置“小心地滑”警示牌,避免水渍残留;若患者打翻水杯,需立即清理。- 清除“障碍物”:将床旁杂物(如拖鞋、凳子)归位,确保床到卫生间、门口的通道宽敞;输液架、引流管固定在不妨碍行走的位置,避免拉扯绊倒。- 补足“照明”:夜间病房留一盏小夜灯(如床旁灯、走廊灯),尤其起夜时,避免因光线昏暗看不清路;若患者视力差,可在常用物品(如水杯、呼叫铃)旁贴醒目标识。 2. 把控“起身与活动节奏” 老年患者术后起身需遵循“三步法”,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跌倒: 1. 第一步:先在床上平躺30秒,让身体适应体位变化;2. 第二步:缓慢坐起,将双腿垂在床沿,停留1-2分钟,感受是否有头晕、心慌;3. 第三步:在家人或护士搀扶下,缓慢站立,待站稳后再开始行走。 活动时需注意:术后早期(通常1-3天内)避免独自下床,行走时可借助助行器(如四脚拐、步行架)或家人搀扶,每次行走时间不超过10分钟,以不疲劳为度。 3. 做好“细节提醒与监护” - 呼叫铃放在手边:告知患者有需求(如喝水、如厕)时,务必先按呼叫铃,等待家人或护士协助,切勿自行起身;- 穿着合适衣物:选择防滑拖鞋(鞋底有纹路)、宽松裤子(避免裤脚过长绊倒),避免穿袜子直接行走(尤其是光滑地板);- 定期观察状态:家属每30分钟查看一次患者,若发现患者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调整活动计划。
二、防肺炎:护好“呼吸通道”,减少肺部感染 老年患者术后因疼痛不敢深呼吸、长期卧床导致痰液淤积,加上呼吸肌力量减弱、免疫力下降,极易引发肺部感染(即“术后肺炎”)。肺炎不仅会导致发热、咳嗽,还可能加重心肺负担,延长住院时间。通过“主动排痰+适当活动+环境护理”,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 鼓励“有效咳嗽与排痰” 术后第1天起,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帮助患者练习“有效咳嗽”: - 方法:患者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双手按压伤口两侧(减轻咳嗽时的疼痛),先深吸一口气,屏气3秒,再用力咳嗽2-3次,将痰液从肺部深处咳出;- 频率:每2小时协助患者咳嗽1次,若患者无力咳嗽,可使用“拍背排痰法”——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避开肾区、脊柱),促进痰液松动排出;- 辅助工具:若痰液黏稠难咳,可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如生理盐水、化痰药物),每次15-20分钟,帮助稀释痰液。 2. 尽早“下床活动与翻身” 长期卧床会导致肺部血流缓慢、痰液堆积,因此术后需尽早活动: - 卧床期间: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从左侧卧到右侧卧,再到半坐卧位),每次翻身时鼓励患者深呼吸5-10次,改善肺部通气;- 下床活动:术后2-3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恢复情况),在医护人员评估后,协助患者坐起、床边站立或缓慢行走,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促进肺部扩张,减少痰液淤积。 3. 保持“呼吸道与环境清洁” - 避免“烟雾与粉尘”:病房内禁止吸烟,避免家属在病房内大声说话、频繁走动,减少空气飞沫传播;- 保持空气湿润:若病房干燥(湿度低于50%),可使用加湿器,每天更换加湿器水(用凉开水),定期清洁机身,避免细菌滋生;- 注意口腔护理:术后患者进食少、口腔分泌物减少,易滋生细菌,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医生开具的口腔护理液为患者清洁口腔2次(早晚各一次),尤其对于佩戴假牙的患者,需取下假牙清洁干净,减少细菌进入呼吸道。
三、助排便:缓解“肠道负担”,避免便秘困扰 老年患者术后因胃肠蠕动减慢(麻醉抑制肠道功能)、活动减少、饮食中膳食纤维不足,加上疼痛不敢用力排便,极易出现便秘。便秘不仅会导致腹胀、腹痛,还可能因排便时用力过度,引发伤口裂开、血压升高(尤其高血压患者)。通过“饮食调整+规律排便+适当辅助”,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排便: 1. 调整“饮食结构”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通常排气后),逐步调整饮食,促进排便: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菠菜、白菜、苹果(带皮)、香蕉(选熟透的)、燕麦、小米等,帮助肠道蠕动;- 保证“充足饮水”: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约7-8杯),以温开水为主,避免喝浓茶、咖啡(可能加重便秘),可在晨起空腹喝一杯温蜂蜜水(糖尿病患者除外),刺激肠道蠕动;- 避免“辛辣与难消化食物”:术后早期不吃辣椒、大蒜、油炸食品、糯米等,减少肠道刺激和负担,待排便正常后再逐步恢复。 2. 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 固定排便时间:每天早餐后30分钟(此时胃肠蠕动活跃),协助患者坐在马桶上(或使用床边坐便器),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停留5-10分钟,帮助建立排便反射;- 排便时“减少用力”:告知患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若有便意但排不出,可深呼吸、放松腹部,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开塞露(临时缓解便秘),避免用力导致伤口疼痛或裂开。 3. 适当“腹部按摩与辅助” - 腹部按摩:每天饭后1小时,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患者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半径5-10厘米),每次10-15分钟,力度适中(避免按压伤口),促进胃肠蠕动;- 药物辅助:若调整饮食和习惯后仍便秘超过3天,需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使用温和的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切勿自行给患者服用泻药(可能导致腹泻、电解质紊乱)。
总结:三大重点“环环相扣”,守护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老年外科患者术后护理,“防跌倒、防肺炎、助排便”三者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例如,适当活动既能减少跌倒风险,又能促进肺部通气和肠道蠕动;保持环境清洁既能防跌倒(无杂物),也能防肺炎(减少细菌)。 家属和护理人员需牢记: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是“慢功夫”,需耐心观察、细致护理,既不过度保护(如不让患者下床活动),也不盲目放任(如让患者独自行走)。只要围绕三大重点,做好细节干预,就能帮助老年患者避开并发症,平稳度过恢复期,早日康复。
(段晶晶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