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尿液红细胞检查:从显微镜下的“小血球”到疾病预警的“大信号”

2025-02-05 18: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体检报告上出现“尿红细胞阳性”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我是不是得了肾病?”“会不会是癌症?”事实上,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信号,但并非所有血尿都意味着严重疾病。据统计,约10%的健康人群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无症状血尿,而真正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血尿仅占1%-2%。本文将从检查原理、结果解读到疾病关联,为您揭开尿液红细胞检查的“神秘面纱”。

一、尿液红细胞检查:泌尿系统的“侦察兵”
尿液红细胞检查是临床实验室通过显微镜或自动化仪器,检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形态及来源的常规项目,其核心目的是筛查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相邻器官(前列腺、生殖系统)的损伤或疾病。

1. 检查的“三步流程”
(1)尿液采集:

清洁中段尿:排尿前清洁外阴,弃去前段尿,收集中间段尿液,避免污染;

2. 小时内送检:红细胞在室温下易破裂(溶血),导致假阴性结果。

(2)显微镜检测:

直接镜检法:将尿液离心后取沉渣,在显微镜下计数每高倍视野(HPF)的红细胞数量;

自动化仪器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或电阻抗法检测红细胞数量,并区分形态(如均一型、变形红细胞)。

(3)结果报告:

定性结果:阴性(正常)、弱阳性(+)、阳性(++至++++);

定量结果:红细胞计数(如0-3个/HPF为正常,>3个/HPF为异常)。

3. 关键指标:红细胞形态的“疾病密码”
红细胞形态是判断血尿来源的“金标准”:

均一型红细胞:大小一致、形态正常,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

变形红细胞:呈棘形、环形、芽孢形等,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如肾炎、肾病综合征);

混合型红细胞:同时存在均一型和变形红细胞,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二、血尿的“真与假”:如何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
并非所有“红色尿”都是血尿,也并非所有血尿都需治疗。正确区分血尿类型,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检查。

1. 真性血尿 vs 假性血尿
(1)真性血尿:尿液中确实存在红细胞,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2)假性血尿:

食物/药物干扰:如食用甜菜、火龙果或服用利福平、酚酞等药物,可使尿液呈红色;

色素尿:如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症)、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

月经污染:女性月经期采尿易混入经血。

快速自测:将尿液静置10分钟,若红色沉淀物沉底,可能是血尿;若均匀红色且无沉淀,多为食物/药物干扰。

2. 肉眼血尿 vs 镜下血尿
(1)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鲜红色或暗红色,提示出血量较大(1ml血液/1000ml尿液即可肉眼可见);

(2)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正常,但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提示出血量较少但持续存在。

临床意义:镜下血尿更需警惕慢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肿瘤),而肉眼血尿多与急性损伤(如结石、感染)相关。

三、血尿的“病因地图”:从感染到肿瘤的全链条排查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共同语言”,其病因涵盖感染、结石、肿瘤、先天畸形等多个领域。

1. 常见疾病分类
(1)感染性疾病:膀胱炎、肾盂肾炎、尿道炎。

(2)结石性疾病: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3)肿瘤性疾病:膀胱癌、肾癌、尿道癌。

(4)肾小球疾病: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5)先天畸形:多囊肾、胡桃夹综合征。

(6)外伤/医源性:骑跨伤、肾穿刺活检后。

2. 高危人群与预警信号
(1)年龄:
<20岁:胡桃夹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20-50岁:结石、感染;

>50岁:肿瘤风险显著升高。

(2)伴随症状:
疼痛:结石或感染(如肾绞痛、膀胱刺激征);

无痛性血尿:肿瘤可能性大(如膀胱癌早期仅表现为间歇性无痛血尿);

全身症状:发热(感染)、体重下降(肿瘤)、皮疹(肾炎)。

四、进一步检查:从尿液到影像的“层层递进”
若尿液红细胞检查异常,医生会根据病史、症状选择以下检查明确病因:

1. 尿液分析“三件套”
尿常规: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管型等;

尿红细胞相位差显微镜检查:区分肾小球源性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尿培养:排查泌尿系感染(如大肠杆菌、支原体)。

2. 影像学检查“三阶梯”
超声:首选检查,可发现结石、肿瘤、肾积水;

CT尿路成像(CTU):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结构,诊断结石、肿瘤的“金标准”;

膀胱镜/输尿管镜:直接观察膀胱、尿道黏膜,取活检确诊肿瘤。

3. 肾功能与全身评估
血肌酐、尿素氮:评估肾脏滤过功能;

自身抗体检测:排查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病;

肿瘤标志物:如膀胱癌的NMP22、FISH检测。

五、科学应对血尿:从“恐慌”到“理性”的三步走
发现血尿后,正确的处理流程可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1. 第一步:冷静观察,记录细节
记录血尿出现时间(晨起、运动后、饮水后)、颜色变化、是否伴疼痛;

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或抗生素(可能掩盖病情)。

2. 第二步:及时就医,完善检查
优先就诊泌尿外科或肾内科;

携带既往体检报告、用药史、家族史(如多囊肾、肿瘤病史)。

3. 第三步:遵医嘱治疗,定期随访
感染/结石:抗生素治疗或碎石术;

肾小球疾病:免疫抑制剂、降压药控制病情;

肿瘤:手术、化疗或免疫治疗;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检测尿常规、肾功能,监测病情进展。

六、结语:尿液中的“红色信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尿液红细胞检查如同泌尿系统的“晴雨表”,通过一滴尿液,便能窥见肾脏、膀胱、尿道的健康状态。它提醒我们:健康需要“主动监测”——从每年一次的尿常规检查,到关注尿液颜色、性状的细微变化,再到及时就医的行动力,都是守护泌尿系统健康的关键。愿每一位读者都能重视这份“来自尿液的警告”,用科学的知识化解焦虑,用理性的行动守护健康,让生命的“河流”清澈流淌,远离疾病的阴霾。

(程彦博 开封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